宪使范右司具馔属属官为主人又属衡阳张宰助筵同游石鼓书院
湘水前萦带,蒸江后引裾。
中容齐塔阜,上建读书庐。
气象河汾上,规模景祐余。
帝王无异学,孔孟有遗书。
绛帐讲之熟,青衿受以虚。
心原逢左右,理窟悟终初。
糟粕包高厚,精华寄起居。
作成端若此,征用合何如。
学士唐全炬,经师汉石渠。
致君登栗陆,措俗减华胥。
访古行陪履,观光坐接祛。
上台供瓮酒,傍县具盘蔬。
笑脸人人醉,设眉个个舒。
传香薰馧馞,寄傲卧籧篨。
如浴沂中水,而观濠上鱼。
落晖犹可却,上马不妨徐。
纪胜俾传远,书崖字放疎。
姓名年月日,刻罢赋归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湘江环绕曲折,蒸江连绵不绝。
中间宽广平坦,修建读书居所。
气度恢宏磅礴,规模仿照盛世。
统治者励精图治,孔孟教诲传承。
讲堂之内讲授有序,学子虚心听讲。
探索真理之途径,领悟终始之道。
粗略之中见真章,精华凝聚生活点滴。
成就如此令人敬佩,国家任用需斟酌。
人才犹如唐代火炬,经师堪比汉代殿堂。
辅佐君王治国安邦,整治民风减少奢华。
古迹走访携手同行,观景迎客谈笑风生。
平台之上供应美酒,周边村落提供佳肴。
人人笑意满面,心情舒畅舒展。
香气弥漫清新宜人,傲然自得安然自得。
仿佛沐浴于沂水之中,静观濠水游鱼之乐。
夕阳西下仍可挥别,乘马离去无需匆匆。
记录名胜以流传后世,书写崖壁字迹潇洒。
留下姓名与日期,镌刻完成再归家。
去完善
释义
1. 湘水:湖南省的主要河流湘江。
2. 蒸江:广东省的东江。
3. 河汾:指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发源地。
4. 景祐:宋朝景祐年号。
5. 河汾:指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发源地。
6. 绛帐:汉代学者马融,设帐授徒,门生常千余人。“绛帐”表示教诲之所。
7. 青衿:古学子所服,借指学生。
8. 糟粕:精微事物的反义词,这里代指学识的基础部分。
9. 精华:在糟粕中提炼出的核心部分。
10. 起居: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
11. 学士:泛指有学问的人。
12. 经师: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13. 致君:辅佐君王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
14. 措俗:整治社会风气。
15. 华胥:传说中黄帝梦游的地方,这里指理想的社会状态。
16. 陪履:共同走过的地方。
17. 观光:观看美好的景色。
18. 上台:地位较高的人。
19. 旁县:邻近的地区。
20. 盘蔬:摆放的蔬菜。
21. 设眉:舒展眉头,表露喜悦之情。
22. 传香:传递香气,喻指情谊的传递。
23. 寄傲:寄托自己的傲骨。
24. 籧篨:竹制的枕头。
25. 浴沂:《论语·先进篇》中的成语,形容沐浴在品德修养中。
26. 濠上鱼:《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喻指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心态。
27. 落晖:傍晚的夕阳。
28. 纪胜:记录名胜古迹。
29. 放疎: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放开,表示字迹粗大。
30. 归欤:回到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长诗描绘了诗人在一次学术聚会上的所见所感,以及他与友人们一同游览石鼓书院的情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书院的美丽景象和庄严气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孔子和孟子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前四句中,诗人描述了湘水和蒸江环绕书院的景象,暗示着书院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书院的建筑布局和中西结合的特点。在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则赞美了书院的历史地位和儒家教育的崇高目标。在随后的八句中,诗人强调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热忱和严谨态度,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书院教育的期望和信心。
在接下来的八句中,诗人通过比较唐朝的学者和汉代的经师,表达了书院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则表达了对书院教育成果的美好愿景,希望书院的学生们能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接下来的八句中,诗人描绘了与友人们一起游览书院的快乐时光,以及自己在书院中获得的感悟和智慧。最后,诗人则表达了对于书院的美好祝愿,希望书院的美名能够流传千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68年左右。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动荡,金国入侵中原地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局不稳。然而,这种社会环境并没有阻止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诗人的生活和事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担任过地方官员,负责管理民政、财政等工作,对于民生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共同探讨诗歌创作。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曾丰创作了这首《宪使范右司具馔属属官为主人又属衡阳张宰助筵同游石鼓书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诗中,诗人描绘了与朋友一起游览石鼓书院的情景,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友谊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