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录事
城西青岛寺,累夏漱寒泉。今在提纲所,应难扫石眠。
风沙榆塞迥,波浪橘洲偏。重整潇湘棹,心期更几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位于城西的青岛寺庙,夏天里常常能享受到清爽的泉水。现在已到了分门别类的时候,要想再像以前那样躺在石头上享受清泉水恐怕已经不容易了。
身处风声沙砾的榆树边界,波涛汹涌的橘子洲头显得格外偏远。重新整理好我的潇湘竹船,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朋友们共度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刘录事:古代官职名,指主管文书的官员。
2. 青岛寺:位于城西的一处寺庙。
3. 累夏:连续几个夏天。
4. 漱寒泉:用清凉的水洗漱。
5. 提纲所:负责管理、整理的机构或部门。
6. 扫石眠:指在石头上休息睡觉。
7. 榆塞:古代北方边防要塞,这里借指边境地区。
8. 橘子洲:湘江中的一座小岛,这里用来比喻偏远的地区。
9. 潇湘:湖南省的一条河流,这里代指湖南地区。
10. 心期:心中期望的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刘录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刘录事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中通过描述青岛寺的环境和氛围,如“累夏漱寒泉”,展现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中提到“风沙榆塞迥,波浪橘洲偏”,暗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相隔遥远,难以相聚的现实。最后两句“重整潇湘棹,心期更几年”,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重逢。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刘录事》是唐代诗人喻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唐代中晚期,此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文人墨客却普遍流露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在这个时期,喻凫作为一名文人,身处繁华的京城长安,却因科举失利而未能进入官场。他的才华横溢,但却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这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代中晚期,虽然表面上看似繁华,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现实问题让喻凫深感忧虑,他在《寄刘录事》这首诗歌中,通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总之,《寄刘录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政治稳定但矛盾重重的时代,作者喻凫因自身遭遇而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他通过对友情的表达,传递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