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查许国二首 其二
谁作明堂一柱看,谪官犹诖罪中间。
名成何必频看镜,道在终须得赐环。
一片灵台江上月,七株仙果海中山。
回头为报姮娥道,拟把高枝次第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人成为那显赫功名的一分子,却仍因为被贬官而处在罪责之中。
名声的建立并不需要频繁地审视自己,只要坚守正道,最终总会得到机会的垂青。
心之所向如同江上一轮明月,所追求的理想则如海中的神山。
回首时向嫦娥传递我的信念:我将逐步攀登到高处。
去完善
释义
1. 明堂:古代皇帝宣明政教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许国的才能如明堂一般被认可。
2. 谪官:贬谪的官员。这里是说许国因为某种原因被贬谪了。
3. 诖:误导,连累。这里是说许国的罪名是误解或者是由于别人的错误而导致的。
4. 频看镜:经常照镜子,这里是说许国对于自己的名声非常在意。
5. 道:道理,正道。这里是说许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
6. 赐环:得到召回的机会。这里是说许国终究会得到公正的待遇。
7. 灵台:古人祭祀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许国的精神寄托。
8. 仙果:传说中的神仙食物。这里可能是比喻许国的一些成就或者理想。
9. 海中山:海上的一座山。这里可能是比喻许国的处境或者心态。
10. 姮娥:嫦娥,这里可能是指代皇帝。
11. 高枝:高处的树枝,这里可能是比喻许国的地位或者成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依韵和查许国二首 其二”,表达了诗人陆佃对于官场生涯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诗歌传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首先,诗中提到“谁作明堂一柱看”,暗示了诗人在官场地位的高贵,但在第二句“谪官犹诖罪中间”中却笔锋一转,揭示出诗人目前的困境——虽身居高位却因过失被贬。这种强烈的反差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韧的性格和坦然面对挫折的态度。
接下来,诗人以“名成何必频看镜”与“道在终须得赐环”的对比,揭示了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所在。即使身处逆境,诗人依然坚守信仰、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一片灵台江上月”和“七株仙果海中山”等生动优美的意象,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的人格魅力相融合,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这些诗句不仅渲染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气度,也寓含着诗人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提到“回头为报姮娥道,拟把高枝次第攀”,表示他将重整旗鼓,沿着理想之路坚定地前行。这种豪情壮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时期,公元961年前后,一位名叫陆佃的诗人创作了《依韵和查许国二首 其二》这首古诗。当时,陆佃生活在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诗歌表达出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这个时期的北宋,内部矛盾尖锐,外患不断。太祖赵匡胤虽然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遭遇诸多困扰。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员,陆佃在官场浮沉多年,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弊病,他渴望通过诗歌揭示现实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陆佃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他通过对民生苦难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在他的诗篇里,既有对国家繁荣的期望,也有对社会公正的呼唤。这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