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猎
健夫结束执旌旗,晓度长江自合围。
野外狐狸搜得尽,天边鸿雁射来稀。
苍鹰落日饥唯急,白马平川走似飞。
蜡节畋游非为己,莫惊刺史夜深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健壮的男子们收起旗帜,在晨光中渡过长江进行围捕。
野外的狐狸已经被捉得干干净净,天边的鸿雁也很少被射到。
落日的苍鹰饥饿难耐,白马在平原上奔跑如同飞翔。
打猎并非为了自己的享受,不要惊讶于刺史在深夜才回家。
去完善
释义
1. 腊日:古代农历十二月举行的祭礼,也称为“腊”,意味着一年将尽。
2. 猎:狩猎,捕捉禽兽。
3. 晓度长江:在拂晓时分渡过长江。
4. 合围:四面合拢,形成一个包围圈。这里指猎人包围猎物。
5. 野外狐狸:指猎人在野外捕捉狐狸。
6. 天边鸿雁:指天空中的大雁。这里用鸿雁比喻猎物。
7. 苍鹰落日:形容苍鹰在落日余晖下飞行。
8. 白马平川:形容马在广阔的平原上奔跑。
9. 蜡节:即腊日。
10. 畋游:打猎游玩。
11. 莫惊刺史:不要让刺史(古代地方官员)感到惊讶。这里暗指狩猎时不要扰民。
12. 夜深归:晚上才回来。
去完善
赏析
《腊日猎》这首诗描绘了腊日狩猎的场景,展现了作者观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能力。首句“健夫结束执旌旗”描绘了猎人整装待发的场景,显示出猎人们英武的气概。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展示了狩猎的全过程:“晓度长江自合围”描述了猎人清晨开始他们的行动;“野外狐狸搜得尽”表示狐狸已被驱赶到一个角落,“天边鸿雁射来稀”则暗示了这次狩猎的难度不小。
诗的后半部分则分别描述了猎物们的困窘与猎人们的从容。“苍鹰落日饥唯急”刻画了苍鹰在黄昏时饥饿不已的情境;“白马平川走似飞”则描绘了猎人在平地上策马奔腾的画面。最后两句“蜡节畋游非为己,莫惊刺史夜深归”说明了此次狩猎活动并非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呈现英勇的风采,同时也是告诫众人不要在夜晚打扰他的休息。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生动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腊日狩猎的画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腊日猎》是唐朝诗人姚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腊日时节打猎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公元817年左右,姚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此时的他生活稳定,事业顺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面对过困境和挑战。他的诗作反映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皇帝却沉迷于享乐,疏于治理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合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在《腊日猎》一诗中,通过描绘打猎的场景,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