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览胜亭
极目知何胜,东西矗万岑。
天虽限夷夏,人自失喉襟。
远木已秋色,乱云犹夕阴。
清风谁会我,太息抚霜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极目远眺方能知晓何处风光最美,东方和西方各有无数高山耸立。
虽然天地间有华夏与外邦之分,但人们却因忽略而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远处的树木已经呈现出秋天的气息,乱云仍在夕阳下飘荡。
谁能理解我的心意,趁着清风抚过,轻轻叹息,抚摸着带霜的剑镡。
去完善
释义
1. 览胜亭:古代诗人游历山川名胜时题诗的景点,此处应该指代某个具体的地点。
2. 极目:眺望远方。
3. 何胜:什么景色最优美。
4. 东西矗万岑:东边和西边的山峦层叠矗立。
5. 夷夏:这里指的是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即外族。
6. 人自失喉襟:人们失去了沟通和交流的关键位置。
7. 远木已秋色:远方的树木已经呈现出秋天的景色。
8. 乱云犹夕阴:乌云翻涌如同傍晚的阴暗天气。
9. 清风谁会我:谁能理解我的心境,共同欣赏这美好的风光。
10. 太息:深深地叹息。
11. 抚霜镡:抚摸着带有霜露的宝剑。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题览胜亭》中,诗人韩琦以开阔的视野,通过对览胜亭周围的景色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疆土、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感叹。首联“极目知何胜,东西矗万岑”,描述了从览胜亭眺望到的壮丽景色,强调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自豪之情。颔联“天虽限夷夏,人自失喉襟”,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关注,忧虑重重。颈联“远木已秋色,乱云犹夕阴”,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通过树木凋零、云雾翻腾的景象,流露出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尾联“清风谁会我,太息抚霜镡”,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壮志未酬之感,渴望志同道合的人能理解他,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努力。这首诗寓情于景,将个人的情感、抱负融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览胜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在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游历陕西兴安岭时所作。当时他任陕西安抚使,负责西北边疆的防务。此行主要是为了考察边境的防御情况,以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这段时间里,韩琦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他在政治生涯中先后担任过尚书右仆射、枢密使等要职,曾主持过改革事务,主张“以法治国”,但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贬谪至地方。此时,他在兴安岭游览名胜,留下许多诗篇。
庆历五年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边疆局势紧张。西夏频繁侵扰宋境,引起朝廷的密切关注。在此背景下,韩琦作为一位政治家,既关心国家大局,也关注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贡献力量。在这首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兴安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