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甘露寺北望
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
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
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
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京口的江岸边潮水滚滚而来,海门的狂风带动浪花汹涌生起。行人在沙滩上看到太阳的影子,江中的船儿听到摇橹的声音。远方的扬子渡口被青草遮掩,广陵城在烟雾笼罩下显得神秘。游客们的乡愁应该就像那橘子一样,分隔两地的他们互相遥望,饱含深情。
去完善
释义
1.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2. 海门:古地名,今江苏海门市;
3. 曲岸平:曲折的岸边显得平坦;
4. 人行沙上:人们在沙滩上行走;
5. 见日影:看到太阳的影子;
6. 舟过江中:船只在江中央行驶;
7. 闻橹声:听到划船的橹声;
8. 扬子渡:扬子津渡口,在长江北岸;
9. 宿烟:夜里的烟雾;
10. 广陵城:广陵是扬州市的古称;
11. 游人:游客;
12. 乡思:思乡之情;
13. 应如橘:橘子味道酸涩,使人产生思念之情;
14. 相望:相互遥望;
15. 须含:必须包含。
去完善
赏析
《登甘露寺北望》是一首描绘长江下游沿岸风光的诗。诗人在甘露寺登高望远,映入眼帘的是京口(今江苏镇江)的潮水和海门的风起浪生。诗中将视角从陆地转向江面,描述了“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的画面。接下来的诗句则转向更广阔的视野:远处是迷蒙的扬子渡,广陵城的炊烟缭绕在眼前。
结尾两句“游人乡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颇有意味。这里的“橘”指的是橘子,古人常常用橘子来表达乡愁和思念之情。诗人以此类比游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将这种情感扩展到两地之间的牵挂与相思。因此,这首诗不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江下游的风景,还通过游子与故乡的联系传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甘露寺北望》是五代时期南唐文学家、大臣徐铉创作的一首描绘登高远望的诗歌。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975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唐灭亡之际,徐铉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位宰相,亲眼目睹了国家覆灭的惨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徐铉怀着悲痛的心情登上了甘露寺,向北眺望,希望寻找一线生机,但看到的却是破败的景象和荒芜的江山。
徐铉在南唐灭亡之前,一直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主张改革政治,提倡节俭,努力维护国家的主权。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唐已经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加上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在这首诗歌中,徐铉通过对甘露寺北望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故国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
总的来说,《登甘露寺北望》这首诗歌是在南唐灭亡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徐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忠诚臣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