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河畔的季节正值寒食节,花朵凋谢并没有减少春天的色彩。
岭南地区有着无数的花朵,寒食节时清扫春天的足迹。
花的多少并不是我的事情,春天的到来和离去都值得珍惜。
简陋的柴门和小庭院在风雨中显得寒冷,池塘边上的烟草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我想用诗句来安慰贫穷的烦恼,眼中的万物似乎都是熟悉的。
欣喜地迎接已经没有时间了,都是因为年纪大了没有足够的笔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乡时节:指长江沿岸地区的节气时令。
2. 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这一天禁火,吃冷食。
3. 花落:花朵凋谢。
4. 将:使,让。
5. 春减色:春天的景色减少。
6. 岭南: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
7. 扫春迹:清理春天的痕迹。
8. 柴门:用木柴做门的房子。
9. 小庭寒:庭院感觉寒冷。
10. 池塘烟草碧:池塘边的烟草呈现一片绿色。
11. 欲将诗句:想要通过写诗来表达。
12. 穷愁:贫穷且忧愁。
13. 眼中万象:眼前的所有景象。
14. 皆相识:都认识了解。
15. 欣然应接:愉快地接受并应对。
16. 无暇:没有空闲时间。
17. 老来:年纪大的时候。
18. 无笔力:没有写作的能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寒食节这一传统的节日景象。首句“江乡时节逢寒食”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江河湖畔、乡村田园的幽静环境,并为接下来的描写提供了背景。接着诗人以“花落未将春减色”强调了花朵飘落并未减弱春天的美好景致,并以此引出了“岭南能有几多花”的感慨。紧接着的“寒食临之扫春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寒食节的习俗——扫墓,同时表达出春天的消逝以及生命轮回的观念。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作者表达了对于自然现象及时光流逝的感慨与珍惜,虽然自然界中的花多或花少并非人力所能控制,但春天的来临和离去却让人感叹不已。同时,通过“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烟雨江南的美景,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最后四句则流露出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试图用写诗的方式安慰自己内心的烦恼,然而却因为年老的缘故而感到力不从心。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深深地透露了其生活境遇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食》是宋代诗人郑刚中所作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公元1095年前后。
在这段时间里,郑刚中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朝官,后因为坚持原则而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描绘民间生活、抒发个人感慨的诗篇。
在北宋末年,社会政治环境复杂,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士人阶层的形成和文人地位的提升,但在当时官僚体制的腐败和权臣势力的压制下,许多有识之士未能得到重用,甚至受到排挤。郑刚中就是其中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并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