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夕无月前两夕皆明

标题包含
中秋夕无月前两夕皆明
四时丹桂年年好,万岁青娥个个妍。 但看世人生与老,不愁玉兔缺仍圆。 攻侵属国雪中节,巧趁鸱夷烟际船。 我把清光贮胸次,从教飞辙碧宵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四季桂树盛开年年美好,万年青春女神风采翩翩。 只看世间的人们生老病死,不必担心月亮盈亏变化。 侵袭附属国的雪地节令,巧妙地借助了浮在烟雾中的船只。 我将这份清光照耀铭记于心,即使面对坎坷也愿翱翔天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丹桂:代指桂花,有四方皆为美好的意思。 2. 万岁青娥:比喻长寿的仙女。 3. 生与老:指人生过程中的出生和老去。 4. 不愁:意指不需要担心月亮的盈缺问题。 5. 攻侵属国:指古代中原攻打周边小国。 6. 雪中节:指冬天季节时出兵进攻。 7. 鸱夷:指南方的大船。 8. 清光:指明亮的月光。 9. 胸次:胸中,内心。 10. 飞辙:行走的车轮。 11. 碧宵:高空中的蓝色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中秋夕无月前两夕皆明》表达了作者在中秋时节未能欣赏到满月的遗憾之情。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如四季花开、岁月更迭等,诗人感慨人生无常,不应因一时的缺失而忧虑。同时,诗中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担忧外敌侵略和内部的纷争。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将美好的月光铭记在心,期待未来的美好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夕无月前两夕皆明》是南宋诗人陈宓在中秋佳节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的中秋节,距今已有800多年。 陈宓生活在南宋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金国入侵中原,朝廷偏安江南,政治局势复杂。陈宓曾任温州知州、江淮制置使等职,他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抗击外侮,振兴国家。 在诗的创作时期,陈宓正在福建漳州任知州。这一年中秋节,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天空没有月亮。然而,在前两天晚上,月亮却非常明亮。这种特殊的景象引起了陈宓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夕无月前两夕皆明》。 在这首诗中,陈宓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盼。他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困境,重现繁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的心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