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上曲

标题包含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共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描绘边疆风光、表现戍边将士英勇豪放的精神风貌而著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出生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家境贫寒。他年轻时曾漫游...查看更多
爱洒香水的11
去完善

译文
蝉鸣在空荡的桑树林中,八月的萧关古道。 走出边塞又回到边塞,处处都是芦草相伴。 自古以来,幽州和并州的人们,都在风沙中渐渐老去。 不要像那些游侠儿一样,炫耀自己的马匹和紫骝马。
爱洒香水的11
去完善
释义
1. 蝉鸣空桑林:蝉在桑树林中鸣叫。空桑,指桑树。 2. 八月萧关道:八月时经过萧关的道路。萧关,古关隘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 3. 出塞复入塞:离开边塞又回到边塞。出塞,离开边塞;入塞,回到边塞。 4. 处处共芦草:到处都与芦苇草共生。处,指地方;芦草,指芦苇草。 5.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自古以来居住在幽州和并州的人,都因风吹沙而衰老。幽并,指幽州和并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尘沙,指风吹沙。 6.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不要学习那些炫耀马匹的游侠儿。矜夸,炫耀;紫骝,指马匹。
爱洒香水的11
去完善
赏析
《塞上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生活的诗篇。诗中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和他们对国家忠诚的情怀。 首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以蝉鸣和八月萧关道为背景,描绘了边塞夏日炎炎的景象。蝉鸣空桑林,寓意着边塞的荒凉和孤独;八月萧关道,则暗示着戍边将士的艰辛和漫长。 第二句“出塞复入塞,处处共芦草”,表达了戍边将士在边疆来来回回的奔波,他们的生活与边疆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与芦草共同承受风吹雨打。这里的“出塞复入塞”,既是对戍边将士生活艰辛的描绘,也寓意着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通过对戍边将士的描绘,表达了他们为国家守边的决心和勇气。幽并客是指来自幽州和并州的戍边将士,他们在边疆度过了青春年华,与尘土黄沙一起老去。这种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同情。 最后一句“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是对那些追求虚荣、不务实际的游侠儿的批评。诗人认为,戍边将士的忠诚和勇敢才是值得尊敬的品质,而那些只注重外表的游侠儿是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的。这句话既是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也是对那些追求虚荣之人的讽刺。 总的来说,《塞上曲》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爱洒香水的11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生活。诗中通过对蝉鸣、空桑林、萧关道、芦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同时,通过对戍边将士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边疆保卫和国家安全的忠诚和责任。诗中的“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表达了戍边将士在边疆岁月里,逐渐衰老的过程。而“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则是对那些只注重外表和虚荣的游侠儿的批评,强调了戍边将士的忠诚和责任。
爱洒香水的11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