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标题包含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描绘边疆风光、表现戍边将士英勇豪放的精神风貌而著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出生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家境贫寒。他年轻时曾漫游...查看更多
DicksonLveton
去完善

译文
秋夜的寒风渡过了河,吹落了雁门关边的桑叶。 远远望见在胡地的狩猎,马儿在寒霜中待命。 五个将领分头出发,孤军深入百次战斗的疆场。 立下赫赫战功反而被投入大狱,士兵们心中满是悲伤。
DicksonLveton
去完善
释义
1. 秋风夜渡河:指士兵在秋天的夜晚渡过河去执行任务。 2. 雁门: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境内。 3. 胡地: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也就是胡人的地方。 4. 猎:打猎,这里可能指战斗或者军事行动。 5. 鞴马:指备好马匹准备出发。 6. 宿严霜:指寒冷的环境,可能有指战争艰难的意思。 7. 五道分兵去:指士兵被分成五路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执行任务。 8. 孤军:指单独的一支军队。 9. 百战场:指众多战场,可能是形容战争的激烈程度。 10. 功多翻下狱:指立下很多战功的士兵却因为各种原因被下狱。 11. 但心伤:仅仅只能心里悲伤,表达了无法为士兵做更多的事情而感到痛苦的心情。
DicksonLveton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关征战的诗篇。开篇以“秋风夜渡河”展现出边关的荒凉与艰苦,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到来。而“吹却雁门桑”则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令人生畏。紧接着,诗人通过“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描述了战士们紧张备战的场景,令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以及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然而,尽管战士们立下赫赫战功,却仍然因各种原因被冤入狱,这让士兵们感到无比的心痛。 整首诗充满了悲壮的色彩,不仅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不公,让人深思。
DicksonLveton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7年,即唐玄宗天宝六年,正是唐朝国势鼎盛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这对王昌龄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元747年,王昌龄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描绘边塞生活为主,展现了唐军英勇作战的情景。然而,这一年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江宁丞,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他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百姓疾苦。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塞下曲·秋风夜渡河》这首诗中,王昌龄通过描绘唐军在边塞英勇作战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为在唐朝盛世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总之,《塞下曲·秋风夜渡河》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昌龄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DicksonLveton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