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潭行
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
夜輙亡去黎明归,萍莎糢糊水淋漓。
山僧初惊久恬嬉,一夕径去不返栖,父老嗟惜僧垂洟。
明年夏旱江水低,此钟居然水中坻。
奔走往视空城陴,挽以巨缆牛百蹄。
牛喘缆绝钟不移,度不可得乃去之。
江花开落水东驰,到今过者犹俯窥。
刻舟记剑真自痴,不应此物犹沙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难道没看到在惠州城的西边,永福古寺中的钟声多么独特神奇?
每当夜幕降临,它就消失无踪,直到黎明才归来,让水草湿润的水面变得模糊不清。
山里的僧人最初感到惊讶,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这种奇妙的景象。然而有一天晚上,它再也没有回来过夜,这让当地的父老们纷纷叹息并流下眼泪。
来年的夏天,由于干旱,河水水位下降,这口钟竟然出现在了水中的小沙洲上。
人们纷纷跑到那里去看个究竟,甚至用绳索和上百头牛一起把钟从水中拉出来。然而,尽管牛儿们累得气喘吁吁,绳索也几乎断裂,但那口钟依然纹丝不动。大家意识到无法把它弄出来,只好放弃了。
随着江水落花,向东奔流而去,至今经过这里的人们还会忍不住低下头去看看。
那些用刻舟求剑的办法去找寻这口钟的人,真可谓是愚蠢至极,因为这口钟显然不是像泥沙一样容易被找到的东西。
去完善
释义
1. 惠州:地名,位于广东省。
2. 永福古寺:寺庙名称,位于惠州城以西。
3. 钟崛奇:形容钟形状奇特。
4. 辄:总是。
5. 黎明归:黎明时分归来。
6. 萍莎:指水草。
7. 模糊:朦胧不清。
8. 水淋漓:形容水湿淋淋的样子。
9. 恬嬉:安静愉悦。
10. 一夕:一夜之间。
11. 不返栖:不再回来栖息。
12. 嗟惜:感叹惋惜。
13. 垂洟:流泪。
14. 夏旱:夏季干旱。
15. 江水低:水位降低。
16. 居然:竟然。
17. 水中坻:水中的小高地。
18. 空城陴:城墙上的缺口。
19. 挽以巨缆:用粗绳拉。
20. 牛百蹄:形容很多牛。
21. 缆绝:绳子断裂。
22. 钟不移:钟不会移动。
23. 度不可得:考虑之后觉得不可能做到。
24. 乃去之:只好放弃。
25. 江花开落:花朵盛开又凋谢。
26. 水东驰:向东流淌。
27. 俯窥:低头看。
28. 刻舟记剑:典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比喻事情已经过去,还想去寻找。
29. 自痴:自己愚蠢。
30. 沙泥:沙子和水混合而成的泥土。
去完善
赏析
《钟潭行》这首诗描绘了发生在惠州城西的一件趣事。作者通过描述“钟潭”的形状、位置和人们对它的态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奇妙意境。诗中的“钟潭”象征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既能让山僧惊慌失措,又能让百姓为之惋惜。这种力量在夏天干旱时,竟然还能屹立在水中,让人惊叹不已。然而,当人们试图用牛和巨缆把它拉上岸时,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最后,钟潭在江水的推动下,依然继续前行,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首诗通过对钟潭的描绘,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钟潭行》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唐庚创作于公元1159年。此时正值南宋初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唐庚生于书香世家,本人亦才华横溢,善于文学和书法。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年轻时,由于战乱和家庭变故,他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也使得他的诗歌中流露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庚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诗篇。其中,《钟潭行》就是一首描绘钟潭美景,并借此表达个人理想与抱负的作品。通过描绘钟潭的景色,唐庚传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以及他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