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翁子秀移竹

标题包含
次韵翁子秀移竹
尝读东坡诗,不可居无竹。 况此真琅玕,一一温如玉。 得非瑶池种,阿母所爱育。 一日三封植,近之谁敢触。 山僧不知贵,遣送如薪束。 坐成阮家林,色映兵厨醁。 主人何必问,抱琴来就宿。 此君不须多,潇洒数竿足。 却笑陶元亮,但采东篱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处权,字伯行,号后村居士,南宋著名文人、词人。他生于公元1076年,卒于公元1159年,享年83岁。 李处权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邦献是北宋时期的进士。李处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展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阅读苏东坡的诗,了解到居所不能没有竹子。 更何况这些竹子的确如同美玉般珍贵。 它们莫非来自瑶池仙界,由仙女精心养育? 每日都要细心照顾,不敢让它们受到一丝伤害。 山里的和尚并不了解它们的价值,就像烧火用的柴一样随意处理。 在竹林的映衬下,这里的景色也显得特别迷人。 主人又何必询问呢,怀抱古琴来这里居住吧。 这样的竹子不需要太多,只需几株就能感受到它的潇洒风姿。 反观陶渊明,只能采摘东篱边的菊花。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内容作诗回应。 2. 翁子秀:指南宋文人翁卷。翁卷,字子秀,浙江温州人。工诗善文,著有《西岩集》、《苇碧轩集》。 3. 东坡:苏轼的号。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中多次赞美竹子。 4. 琅玕:美玉名,这里比喻竹子翠绿如玉。 5. 一一:每一株。 6. 阿母:即西王母。阿母所爱的育,暗含竹子的高洁品质。 7. 三封植:古代“天子”对土地的划分方式之一,这里是说将竹子种植在好的地方。 8. 山僧:住在山里的和尚。 9. 阮家林:竹林。阮籍、阮咸皆为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酷爱弹奏琵琶,且世居河南辉县一带,那里有许多竹林。 10. 兵厨醁:美酒名。 11. 此君:对竹子的尊称。典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12. 陶元亮:陶渊明。诗人以陶渊明的采菊为例,暗示他赏竹不必像陶渊明那样深入山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次韵翁子秀移竹》中,作者李处权通过对苏东坡“不可居无竹”的理解,抒发了自己对竹子的赞美之情。竹子被描绘为珍贵的宝物,如同瑶池中的神仙品种,娇嫩而高贵,令人敬畏。诗中提到山僧无知地随意种植竹子,使得这片竹林成为诗人和好友相聚的场所,其间流淌着美妙的音乐和醇美的美酒。诗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欣赏竹子的美好并不需要很多,只需要几株便能领略到其潇洒的风姿。在此,诗人借指陶渊明的菊花隐喻,表达了对竹子的极度喜爱和对陶渊明只重视东篱菊的批判。整首诗充满激情与赞美,以竹子的形象象征了诗人的高雅情操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翁子秀移竹》是南宋诗人李处权的一首咏竹诗。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李处权的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因战乱而离家避祸,后来虽然回到家乡,但生活依然困苦。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热爱自然,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在诗歌中,他以竹子为象征,表达了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在这个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国南侵的压力之下,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雅士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李处权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