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桐城观举子

标题包含
中秋桐城观举子
风前散袂能忘扇,月下题诗不用灯。 万士清宵鏖棘庑,一年秋色满桐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风前轻摇衣袖已能感受到凉爽,月色下可以清晰地题诗而无需灯光。 无数的士人在寒夜中努力攻书,一整年的好光景已洒满了整座桐城。
去完善
释义
《中秋桐城观举子》陈宓:这是一首描述中秋节在桐城观看科举考试的古诗。以下是注释: 1. 风前散袂能忘扇:“风前”指有风的天气。“散袂”指解开衣袖。“忘扇”指忘记手中的扇子。这句意思是,虽然天气转凉,但在有风的天气中,人们仍然解开衣袖享受自然凉爽,忘记了手中的扇子。 2. 月下题诗不用灯:“月下”指在月光下。“题诗”指写诗。“不用灯”指不需要点灯照明。这句意思是,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可以清楚地写诗,而不需要点灯来照亮。 3. 万士清宵鏖棘庑:“万士”指众多士人。“清宵”指清静的夜晚。“鏖”指激烈奋斗。“棘庑”指科举考试。这句意思是,众多士人在清静的夜晚里努力备考科举考试。 4. 一年秋色满桐城:“一年秋色”指一年的秋季景色。“满桐城”指整个桐城市都被秋天的景色所覆盖。这句意思是,桐城市的秋天景色非常美丽,充满了整个城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在桐城观看举子考试的情景。诗人以生动的笔触,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首句“风前散袂能忘扇”中的“风前”和“袂”分别指风和衣袖,意为在风中挥舞着衣袖,忘记了手中的扇子。这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凉爽的秋风中聚集在一起观看举子考试的场景。第二句“月下题诗不用灯”则通过月光下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人们在这美好时光里的愉悦心情。 第三句“万士清宵鏖棘庑”中的“万士”指的是众多的考生,“清宵”指中秋的夜晚,“鏖棘庑”是形容学子们在这个特殊时刻勤奋学习的场景。这句诗传达出考生们为追求知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一年秋色满桐城”则以“秋色满桐城”的美景,寓含着丰收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中秋节夜晚桐城的景象进行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了人们对知识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桐城观举子》是南宋诗人陈宓在中秋之夜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桐城中秋之夜晚的美景和诗人在此期间的所见所感。作为南宋的著名文人,陈宓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政治事务,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在本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陈宓在这时目睹桐城百姓为科举考试而辛勤努力,心中感慨万分,遂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他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贤能之士能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在《中秋桐城观举子》一诗中,陈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他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如梦的感慨;又以桐城的中秋景象为引子,描述了举子们为科举考试而勤奋学习的场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