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口行舟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水口行舟二首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今日清晨,我轻轻卷起船篷向外望去,只见两岸的青山依旧挺立,绿树依然繁茂,仿佛昨夜的风雨不曾发生。
去完善
释义
孤篷:指船篷,也暗示孤独的旅途;青山绿树: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生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从风雨飘摇到云开日出的心路历程。首句通过“扁舟”“雨一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艰难的氛围,突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第二句“满江风浪夜如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表现出对未知命运的思索与忧虑。第三句转折明朗,“试卷孤篷”这一动作既展现了诗人的好奇与期待,也为后文的豁然开朗埋下伏笔。末句“依旧青山绿树多”点明主旨,用自然的恒久不变反衬人生的短暂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对天人关系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时年五十九岁。彼时,他正经历着人生中较为困顿的时期,因"伪学逆党"案被罢官,被迫离开临安返回福建武夷山。在途经福建闽江水口时,遭遇连夜风雨,孤舟漂泊。然而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并未因此消沉,在风雨过后依然能以豁达的心境欣赏自然美景,体现了他“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