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银烛静静地吐出缕缕青烟,金色的酒樽对着精美的宴席。
别离的厅堂里想起悠扬的琴声和箫瑟,分别的路途绕过无数的山水。
明亮的月光隐藏在高高的树梢,长长的银河消失在拂晓的天际。
那遥远的洛阳道上,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春夜分别的情景,以银烛、金樽、绮筵等华丽的词藻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表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诗中的“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意味着离别时的不舍和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接下来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则形象地描绘了黎明前的景象,暗示了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主题。最后一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既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遗憾,又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愿景。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令人叹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唐代著名文人陈子昂在初唐时期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陈子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在离别时刻的深沉感慨。
公元689年,陈子昂离开故乡四川射洪,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在长安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了美好的时光。然而,由于科举失利,陈子昂一度陷入人生的低谷。在这段时间里,他常常与友人相聚,抒发彼此的壮志豪情。这首《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初唐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许多文人学子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备受艰辛。陈子昂正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信念,努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这首《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便是诗人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