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远堂二首 其一
杖藜同上最高峰,脚力虽穷兴未穷。
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家一起拄着手杖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尽管脚力已经用尽,但兴致依然高昂。我们欣赏了壮丽的江山景色,它们都成为了我们眼中的风景;我们将广阔的淮海风光全部纳入胸怀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杖藜":指手杖和帽子,古人常用它们来比喻扶持自己登高的人或事物。
2. "脚力虽穷":意思是走路虽然累了。
3. "兴未穷":兴致还未减。
4. "领略江山":观赏山河。
5. "归眼界":意思是纳入眼中。
6. "尽吞淮海":把淮海全部纳入胸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山赏景的过程。首句“杖藜同上最高峰”,以“杖藜”形象地表现了登山的方式,同时也暗示出此次登山并非偶然,而是有意识地寻求山水之乐。次句“脚力虽穷兴未穷”,虽然攀登过程充满艰辛,但诗人和友人兴致盎然,并没有因困难而降低热情。这两句诗勾勒出了诗人豁达开朗、坚定乐观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两句,“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诗人将视野转向远方的美景,用“领略江山”和“尽吞淮海”表达了自己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在这两句中,“眼界”和“胸中”形成对比,象征着诗人开阔的胸怀和非凡的见识。
整首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登山观景图,不仅表现了诗人超凡的才华,还传达了诗人勇于挑战、豁达开朗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浮远堂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尤袤在公元1195年创作的诗歌作品。当时尤袤正担任秘书少监,负责朝廷的文书工作。这个时期,南宋和金朝之间的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民生困苦。尤袤在诗歌中以苍凉、沉郁的风格描绘了国家危亡的背景,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