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有张生者病革势不可救忽梦医人邓舜臣言万病圆如说服之遂安感而作诗
医王脱超如蜕蝉,幻身变灭成飞烟。
百年薪尽火犹传,直驱神马穷青天。
自从和扁不少延,冀北万疋今萧然。
挟方储药人摩肩,闲花野卉纷争妍。
昨梦宵蝶正蹁蹮,忽忽神遇高人前。
旧交量见意终圆,相顾眼笑如忘年。
因言疠疫兴哀怜,语我妙药醒沉緜。
唯有岐婆世所贤,此物病极犹能痊。
觉来揽衣视星躔,明月堕落遥山巅。
挑灯草简便求旃,十粒入手收淮蠙。
平明攻疾才下咽,顿活始信真天全。
先生爱习不忍捐,尚念故国多凡缘。
祇应造物相留连,闵此众万刼火煎。
故令丹成犹未仙,妙畀神力司阴权。
世间愚术谋相先,不计性命徒论钱。
谁能如公心不偏,此诗义直何当宣。
付与末俗惩轻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医生修炼如同蝉蜕,短暂生命犹如飞烟。
即使火种消失,精神仍在流传。
扁鹊之后医术延续,冀北地区曾经繁荣。
怀揣秘方,世人皆为良药奔波。
昨夜梦见蝴蝶飞舞,突然间遇到了一位高人。
离别多年再次相遇,相对无言眼神中充满了笑容。
他说起疫情引发悲痛,告诉我有神奇药物可以唤醒病患。
只有岐伯这样的名医才能医治重病。
醒来后发现月光已落,在山巅徘徊。
点上油灯,整理药方,终于得到了珍贵的药物。
清晨服药,顿时感觉生命复活,相信这真是天赐的全能。
对医学的热爱无法割舍,心中仍然挂念家乡那些平凡的生命。
大概是因为上天的怜悯,让我有这样的力量守护众生。
世间愚蠢的医生只顾利益,不惜牺牲病人的生命。
谁能像您一样心无旁鹜,这首诗的意义又该如何传达?
让这诗篇警示那些轻浮的医生。
去完善
释义
《邻有张生者病革势不可救忽梦医人邓舜臣言万病圆如说服之遂安感而作诗》注释:
1. 医王脱超如蜕蝉:医王,佛教中称药师如来为医王,这里借指医术高超的医者。脱超,解脱超越生死轮回。如蜕蝉,像蝉蜕壳一样获得新生。
2. 幻身变灭成飞烟:幻身,虚幻不实的身体。变灭,变化消失。飞烟,比喻生命的消逝。
3. 百年薪尽火犹传:百年,一生。薪尽火犹传,柴烧完了,但火焰仍然传递下去,寓意生命的延续。
4. 直驱神马穷青天:直驱,径直前行。神马,神话中的神马。青天,晴朗的天空。
5. 自从和扁不少延:和扁,即扁鹊和华佗,古代名医。不少延,生命不会因为名医的治疗而延长。
6. 冀北万疋今萧然:冀北,河北省一带。万疋,指众多的良马。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马的稀少。
7. 挟方储药人摩肩:挟方,携带药方。储药,储备药品。摩肩,形容人群拥挤。
8. 闲花野卉纷争妍:闲花,杂草丛生的野花。野卉,野生的花卉。争妍,竞相展示美丽。
9. 昨梦宵蝶正蹁蹮:昨梦,昨夜的梦。宵蝶,夜里的蝴蝶。蹁蹮,蝴蝶飞舞的样子。
10. 忽忽神遇高人前:忽忽,恍恍惚惚的感觉。神遇,在梦中遇到。高人,指医人邓舜臣。
11. 旧交量见意终圆:旧交,昔日的朋友。量见,猜测想到。意终圆,最终理解对方的意图。
12. 相顾眼笑如忘年:相顾,互相看着。眼笑,用眼神表达微笑。忘年,忘记年龄的差距。
13. 因言疠疫兴哀怜:因言,因此说。疠疫,瘟疫。兴哀怜,引起悲痛同情。
14. 语我妙药醒沉緜:妙药,神奇的药物。醒沉緜,使昏迷的病人苏醒。
15. 唯有岐婆世所贤:唯有,只有。岐婆,指唐代名医孙思邈。世所贤,世人所敬仰。
16. 此物病极犹能痊:此物,指万病圆。病极,病情严重。犹能痊,还能治愈。
17. 觉来揽衣视星躔:觉来,醒来。揽衣,整理衣服。星躔,星辰运行。
18. 明月堕落遥山巅:明月堕落,形容时间的流逝。遥山巅,远处的山顶。
19. 挑灯草简便求旃:挑灯,点燃油灯。草便,写草书的笔。求旃,求得药方。旃,通“毡”,中药方的一种。
20. 十粒入手收淮蠙:十粒,指药物的剂量。淮蠙,江苏淮安一带,这里指江苏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邻有张生者病革势不可救忽梦医人邓舜臣言万病圆如说服之遂安感而作诗”,实际上是用梦境隐喻的笔法描述了诗人陈渊在梦中遇到名医邓舜臣,并受到其救治的过程。诗中的语句充满象征,使整首诗富有哲学意味。
首先,诗人用“医王脱超如蜕蝉”来表达治疗疾病的高深技艺,如同脱胎换骨、化为无形。同时,他还用“百年薪尽火犹传,直驱神马穷青天”比喻即使肉体消亡,生命之火依旧长存,体现了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不朽。
接着,诗人提到了古代名医扁鹊,表达了现在医者短缺的状况,以及众多药物之间的竞争。“挟方储药人摩肩,闲花野卉纷争妍”表达了药物的繁多和医药行业的竞争激烈。
之后,诗人进入梦境,遇到了名医邓舜臣,两人的交流充满哲理,使诗人感叹医学的神奇。“唯有岐婆世所贤,此物病极犹能痊”体现了诗人对医学的重视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邓舜臣的敬佩之情。
随后,诗人醒来后立刻采取行动,表达了治病救人的紧迫性。“明灯草简便求旃,十粒入手收淮蠙”展现了诗人立刻采取行动的态度,及对治疗的信任。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医生治病救人的行为的赞美,并对一些只注重金钱而不重视病人生命的医者进行了批判。“谁能如公心不偏,此诗义直何当宣。付与末俗惩轻悁”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以此诗唤醒人们对医学的正知正见,并为世人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徽宗年间,南宋高宗时期的诗人陈渊,他深感到医学的重要,看到邓舜臣的医学成就,非常佩服。他这样写道:“元佑年间(1086-1094年),张生因病去世,引起了陈渊的悲伤和感悟。在那时,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陈渊在生活实践中,目睹了许多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对医术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情。他的这首诗歌正是通过对邓舜臣医生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切和对医学发展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