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花台

标题包含
雨花台
空书来震旦,康乐造渊微。 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 香清虽透笔,蘂散不沾衣。 旧社白莲老,远公应望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封信穿越了时空来到中国,陈乐与深邃哲学相伴。在深山的寺庙中研究佛经,鲜花在深夜纷飞。清香穿透笔墨,但花粉却不沾染衣物。旧的莲花社会已经不再年轻,远方的人儿也应该期望回家了。
去完善
释义
1. 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多用于佛教文献中。这里指代中国。 2. 康乐: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字,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之一。这里用以形容雨花台的景色美丽。 3. 渊微:深邃微妙之意,形容雨花台的景观幽深精致。 4. 贝叶:古印度僧侣用贝叶记录经文,后用贝叶指代佛经。 5. 曼花:又称为曼珠沙华,即彼岸花,象征生死轮回。 6. 香清:香气清新宜人。 7. 蘂散:花瓣散落。 8. 旧社:指雨花台的旧址。 9. 白莲:莲花的一种,象征高洁。 10. 远公:东晋僧人慧远,他在庐山建东林寺,为一代宗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为《雨花台》,作者是明代诗人杨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这首诗描绘了雨花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空书来震旦,康乐造渊微”中,“空书”指的是佛教经典,“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诗人以佛教经典作为开篇,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之情。“康乐”指晋代诗人谢灵运,他以山水诗著称,这里的“造渊微”意味着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达到了深远的境界。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追求。 颔联“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中,“贝叶”是指古代印度用贝多罗树叶书写经文,这里用来象征佛教经典。“深山译”表明佛经在深山中被翻译成汉文,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传播的关注。“曼花半夜飞”则形象地描绘了雨花台上曼陀罗花在月光下飘舞的景象,象征着佛教的神秘氛围。 颈联“香清虽透笔,蘂散不沾衣”中,“香清”和“蕊散”分别形容雨花台的香气和花朵。虽然香气透过笔墨传达出来,但花瓣散落在地上却不沾在人们的衣服上。这一联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雨花台的赞美之情,也揭示了佛教的无常观念。 尾联“旧社白莲老,远公应望归”中,“旧社”是指唐代诗人的社团,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同道。“白莲老”是指佛教传说中的白莲社的创始人远公。诗人希望远公能看到雨花台的景象,以此来表达对远公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佛教的信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花台》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杰在江南地区任县令时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一时期,南宋刚刚建立,政权尚未稳定,金兵屡次南下侵扰,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杨杰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早年曾随父参加抗金斗争,后入仕为官,曾任江西德安县令。由于政绩突出,被调至江南地区的县令,主持政务。然而,他在任期间并未得到重用,反而受到排挤,因此对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矛盾尖锐,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民间起义。朝廷为了维持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苦难。杨杰在任职期间,目睹了这一现象,深感痛心,因此写下了这首《雨花台》,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和对时政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