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赦至感而有诗
乾坤杀气正沉沉,又听燕台降德音。
万口尽传新诏好,累朝谁念旧恩深。
分茅裂土将军志,问舍求田父老心。
丽正立班犹昨日,小臣无语泪沾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乾坤:指天地或国家。
2. 杀气:严寒的气势。
3. 燕台:古代中国的北方边陲地区,这里代指边疆之地。
4. 德音:指皇帝的诏令、命令等。
5. 万口:很多人。
6. 新诏:指新的朝廷命令。
7. 累朝:连续几代。
8. 旧恩:过去的恩情。
9. 分茅裂土:古时候封赏诸侯的一种仪式,把泥土分给诸侯作为领地。这里指朝廷封赏领地给将领。
10. 问舍求田:询问土地情况,准备购买田地。这里指百姓关心土地问题。
11. 丽正立班:丽正门,皇宫的正门;立班,指官员站好队列等待皇帝的召见。这里指皇帝在丽正门召集百官议事。
12. 小臣:作者自称,地位较低的官员。
去完善
赏析
诗人聂守真在这首诗中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国家氛围,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无奈。他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成语等,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入其中,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乾坤杀气正沉沉”,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判断:危机四伏,气氛紧张。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均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紧接着,“又听燕台降德音”,通过“燕台”这一历史地点,引用了古代帝王临幸之举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于新政策的期待。然而,这种期待中又暗含着忧思,毕竟历史上多次出现“君子”难敌“小人”的现象,更何况是处于乱世之中呢?
“万口尽传新诏好,累朝谁念旧恩深”,诗人关注到民众对新政策的热烈反应,而更为讽刺的是,历朝历代的新政权往往都会遗忘先前的恩情。这使诗人深感忧虑,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历史的普遍现象——人们往往会迷失在新政权的表象下,忘记历史的教训。
“分茅裂土将军志,问舍求田父老心”,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分茅裂土”和“问舍求田”。前者指封赏功臣、土地分配,后者指农民的土地问题。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揭示了战争和政治背后的深层矛盾——即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对土地的争夺。
最后两句“丽正立班犹昨日,小臣无语泪沾襟”,诗人以“丽正立班”的历史事件为例,表达了他的忧虑。这个事件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在武惠妃死后,开始重用贤能,企图振兴国运,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唐朝的颓势。诗人以此警示当局者,要想真正扭转乾坤,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诏赦至感而有诗》是唐代诗人聂守真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756年),这是一个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聂守真在唐玄宗朝担任过中书舍人的职务,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员外郎。
聂守真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曾经上疏直言进谏,劝谏唐玄宗不要过于奢侈,应该勤俭治国。然而,他的意见并未被采纳,反而因此遭到贬谪。在这次贬谪期间,聂守真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对国家的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聂守真通过对朝廷的褒贬、民间的疾苦以及自己的遭遇进行思考,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他也对朝廷的宽容表示感激,希望能够重新得到重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