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胡妇

标题包含
咏胡妇
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 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双柳垂下的发丝与众不同地梳理着,喝醉了就在马背上让人搀扶。江南的人们都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争相卷起珠帘去看这位佳人。
去完善
释义
《咏胡妇》聂守真注释: 1. 双柳:指女子的眉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柳叶来形容美人的眉毛。 2. 垂鬟:指女子的头发。这里指的是女子头上的发髻。 3. 别样梳:梳妆打扮的方式与众不同。 4. 倩人扶:请人帮忙搀扶。这里形容胡妇酒醉后的状态。 5.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6. 有眼何曾见:意为很少有人见过这样的美女。 7. 争卷珠帘:争相卷起珠帘。这里的“争”字表现了人们争先恐后观看胡妇的情景。 8. 固姑:这里是聂守真对胡妇的称呼,可能是她的名字或者是对她的一种尊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双柳垂鬟”和“别样梳”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一位胡妇的独特风采。同时,诗中的“醉来马上倩人扶”一句,表现出了胡妇的豪放性格,她敢于在醉酒后骑马,需要他人扶持,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敬佩。 诗的最后两句“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胡妇的赞美之情。他认为这位胡妇的美丽和气质,是江南地区的人们未曾见过的,因此纷纷卷起珠帘,争相一睹她的风采。这首诗通过对胡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胡妇》是唐朝诗人聂守真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5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聂守真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面对国家危机和民族矛盾,他的心态也深受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通过对一个被俘虏的胡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这个时代,唐朝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复杂多变。唐朝在与周边民族交往过程中,既有文化交流,也有战争冲突。这些都对聂守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