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风吹拂大地,草木披霜;在苦寒的边塞地区,八月的时节已然飘雪纷飞。这场大雪仿佛春风吹拂,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梨花盛开,装饰了满树的风光。
雪花散落在珠帘之上,使罗幕变得潮湿,狐狸毛皮做的被子也不再温暖。此时连将军都无法紧握他的弓箭,都护的铁甲也冻得难以穿戴。
在这苍茫的大漠之中,冰雪已经冻结成百丈的冰凌,浓重的乌云笼罩天际,显得分外凄冷。在中军的帐幕里摆下宴席,为归乡的将士们送别,音乐声中交织着胡琴、琵琶和羌笛的旋律。
傍晚时分,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遮蔽了辕门的景象。尽管寒风凛冽,但红旗却被冻住而无法翻舞。此时在轮台的东门,我们为你送行,当你离去的时候,漫天的风雪掩盖了山间的小路。
待你走远,回头已看不见你的身影,只留下一地的马行痕迹,证明你来过这里。

去完善
释义
1. 白草:一种草本植物,秋天变白色。
2. 胡天:指我国北方的民族地区。
3. 将军:这里指主将。
4.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5. 都护:当时派驻西域的最高军事长官。
6. 瀚海:沙漠,泛指戈壁地带。
7.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8. 中军:古时候军队的编制,位居中央为主帅所在地,这里指主帅营帐。
9. 辕门:古代军营的门。
10. 风掣红旗: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无法使其翻动。
11. 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
12. 天山路:高耸如云的山岭。

去完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在送别友人之际,以边塞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北国风雪图。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离别之情,同时又充满了豪放、英勇的边塞氛围。
首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了边塞地区风大且寒冷的气候特点。这里的“白草”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每年秋季枯黄而落,遇到大风则被卷起。这种自然现象在岑参眼中犹如一幅画卷,展现了边塞边疆的独特风貌。
颔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漫天飞舞的大雪。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仿佛春天里的梨花盛开,使得边塞地区展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美。
颈联和颔联则分别从人和物的角度,表现出边塞边疆寒冷的天气。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无法抵挡严寒的侵袭,这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艰苦环境。同时,这里也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尾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以景色结尾,表达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当他目送友人离去,直至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只剩下马蹄的痕迹。这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雪的描绘,展现了边塞边疆的壮丽景观,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和真挚情感。这正是岑参边塞诗的魅力所在,让人感受到边塞边疆的豪情壮志与无限风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冬创作的。这一年,岑参因为回长安述职,离开了戍边三年的安西都护府,来到了位于今新疆哈密市的北庭都护府。这里的严寒气候和官兵们的豪情壮志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唐朝正处于盛世末期,边疆战事频发,许多有抱负的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戍边的行列,岑参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在边疆的历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在这首诗中,他将送别的感伤之情寄托在白茫茫的大雪中,用磅礴的雪景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通过对严冬飞雪的描绘,我们不仅看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独特见解,还感受到了他对友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壮志而又充满深情的岑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在人生道路上陪伴我们走过的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