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
衡湘侧南二千里,清淑之气常蜿蜒。
丹沙玉石气所感,融结万状非磨镌。
穷源荒蹊异岱畎,不逢禹绩轻弃捐。
苔封土蚀谁复问,嶙峋僵卧当市廛。
龟山老叟见之喜,鸠徒辇置罗前轩。
岧峣孤峰露仙掌,屹若太华青摩天。
倾崖断壑坐中见,葱蒨似玉生云烟。
初疑祖龙未死日,浮梁拟跨咸池渊。
神号鬼怒驱不前,捶系刓磷成枅圈。
又疑巨人出龙伯,揭竿来自昆仑巅。
连鼇合负云涛翻,蓬壶簸荡留平川。
繄予竟日倚栏槛,矫首便欲追灵仙。
尻轮神马自足驾,已觉两腋风泠然。
琼台浮游与世隔,醉傲笑拊洪崖肩。
山间草木即灵饵,含英茹实资长年。
悠悠广息变今古,坐看溟渤成桑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距离湖南南部两千里的地方,清新脱俗的气息时常萦绕。这里是丹沙和玉石的气势所在,仿佛融化凝结成为千姿百态,并非人力所能雕刻。探寻源头时,荒芜的小路不同于泰山周边的田园,没能遇到大禹的丰功伟业而被轻易丢弃。爬满青苔的土地被岁月侵蚀,谁能再次问起呢?如今只是僵硬地躺在市井之间。
龟山的老者见到它们欣喜不已,安排鸠车搬运放在门前。峻峭的山峰露出仙掌,像华山一样巍峨高耸。悬崖陡坡从眼前经过,翠绿的树木仿佛生出云彩烟雾。让人想起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似乎有准备跨越天池的浮桥。但是,听到鬼神狂怒的声音,他们无法向前,只能用手捶打并削去多余的木头,做成井字形的框架。
又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巨人龙伯,他举着长矛来自昆仑山的巅峰。他用绳索串联着巨鳌,翻涌如云的波涛。蓬莱和方壶颠簸于海洋,停留在广袤的平原之上。我整日倚靠栏杆,抬头就想追寻神仙的脚步。靠着神奇的马车,感觉两边的凉风。飘渺的琼台与世隔绝,醉醺醺地傲笑抚摸着洪崖的肩膀。山间的草木都是灵药,品尝它的果实,能够让我们长寿。时光的长河变换古今,静静地看着沧海变成桑田。
去完善
释义
1. 衡湘:泛指湖南地区。
2. 清淑之气:清凉的香气,此代指大自然的美景。
3. 蜿蜒:曲折延伸的形态。
4. 丹沙、玉石:均指矿石资源。
5. 融结万状:比喻假山造型的丰富多样。
6. 岱畎:山东泰山的地区。
7. 禹绩:禹治水的故事,这里意指假山的创作源于大禹治水的灵感。
8. 苔封土蚀:自然现象,指假山表面长满青苔或被侵蚀。
9. 嶙峋:形容山峰险峻的样子。
10. 当市廛:处于市场附近的地点。
11. 龟山老叟:对杨时的尊称,他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
12. 鸠徒:聚集人手,指搬运山石搭建假山的过程。
13. 岧峣: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
14. 仙掌:代指假山中的奇观。
15. 太华:华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16. 浮梁:木桥,此处指连接假山上下的桥梁。
17. 咸池渊:神话传说中神灵沐浴的地方。
18. 神号鬼怒:借指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9. 硁砣:敲击石头的声音。
20. 枅圈:指假山建筑中使用的各种支架结构。
21. 龙伯:传说中的巨人。
22. 揭竿:举高杆子,这里指修建假山时使用长竹竿。
23. 昆仑巅:昆仑山,中国的著名山脉之一。
24. 连鼇:指将假山与海边相连。
25. 蓬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座神山。
26. 醉傲:豪放饮酒的姿态。
27. 洪崖肩:大地的肩膀,形容地形的险要。
28. 含英茹实:采摘花蕊,咀嚼果实,这里意指在山林间享用大自然的馈赠。
29. 广息:遥远的时代。
30. 坐看溟渤成桑田:比喻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去完善
赏析
《假山》一诗以描绘假山为主,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展示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观。首联写景,借用地名营造出一种旷远神秘的氛围,表现出假山的神奇魅力。颔联进一步细化了假山的材质、形态,突显其自然天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貌。颈联展现出假山周围的景象,苔封土蚀的荒凉景象反衬出假山的坚硬与不朽。接下来的三联则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假山的壮丽景观,展现其高度、气势以及云雾缭绕的神秘景象。尾联抒发了诗人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感悟和心境,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乘风而行的愉悦感受。整首诗在诗人细腻笔触下,假山被赋予了生命与感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假山》是宋朝著名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3年。在这一年,杨时已经48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凭借才华横溢的诗歌取得了功名。然而,官场上的仕途并不如意,多次受到贬谪。尽管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宋朝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园林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假山作为园林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对象。杨时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假山的描绘,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抱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