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王道夫舟中韵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次王道夫舟中韵三首 其二
櫜弓听乐心肝尽,拔剑论功目眦豪。 鸣鸟不闻千仞远,抟风鹰隼顿能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世称水心先生。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叶适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櫜弓:将弓装入弓袋,表示停止战争。这里指不再打仗,百姓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 2. 听乐:欣赏音乐,比喻享受和平的欢乐。 3. 心肝尽:形容心情愉快。 4. 目眦豪:形容目光炯炯有神,表现出英勇豪迈的气概。 5. 鸣鸟不闻千仞远:这句意思是,远方的声音很难听到。千仞,形容距离很远。 6. 抟风:顺风飞翔。抟,这里是乘风的意思。 7. 鹰隼:鹰和隼都是猛禽,这里比喻英雄豪杰。 8. 顿能高:立刻就能展翅高飞,形容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王道夫舟中韵三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叶适所写。诗中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对鹰隼翱翔的赞美之情。首句“櫜弓听乐心肝尽”意指放下弓箭聆听音乐时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决心。第二句“拔剑论功目眦豪”则描绘了慷慨激昂、壮志凌云的画面,展现了作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接着,第三句“鸣鸟不闻千仞远”借用了《庄子·养生主》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与世无争的态度。最后一句“抟风鹰隼顿能高”则是以鹰隼为喻,生动地描绘了雄鹰展翅翱翔的瞬间,寓意着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能够像鹰隼一样振翅高飞,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鼓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王道夫舟中韵三首 其二》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是叶适。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金人南侵,战乱频发,百姓生活困苦。叶适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在创作这首诗时,叶适本人也身处乱世,他在人生旅途中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寻找出路。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此外,这个时期的文人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叶适也不例外,他的诗歌表达了这种信念,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保卫国家的事业中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