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观
缺唇丹井应千尺,秃顶灵杉恰百围。
鹤去不闻人下子,黄蜂无数采花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丹凤楼的破烂水井有上千尺深,光秃秃的神仙树下围着百来个人。人们都在专心致志地下棋,仿佛听到不远处传来欢快的音乐声。而在他们头顶上,成群的蜜蜂正忙着采摘花瓣,准备回家酿蜜呢。
去完善
释义
1. 缺唇:指口部四周岩石塌陷的丹井。
2. 丹井:古代炼丹用的水井。
3. 应:估计、大约。
4. 千尺:虚指,形容丹井的深度。
5. 秃顶:光秃的山顶。
6. 灵杉:神异的树木,此处指古杉树。
7. 恰好:正好、刚巧。
8. 百围:形容树干粗大。
9. 鹤去:古人传说神仙驾鹤而去。
10. 不闻:听不到。
11. 人下子:人世间的事情。
12. 黄蜂:昆虫,腹部黄色,有刺。
13. 采花归:采集花蜜回家。
去完善
赏析
《白鹤观》这首诗描绘了白鹤观周围的环境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此地的感悟。首先,“缺唇丹井应千尺”描绘了白鹤观的丹井,即炼丹的井。"缺唇"在这里是指井口呈缺口状。诗人用"应千尺"来形容丹井的深度,凸显其宏伟与神秘。然后,"秃顶灵杉恰百围"则描述了观内的古杉树。"秃顶"形象地描绘出古杉树的顶部,"恰百围"强调古杉树粗壮的身躯。这两句诗表现了白鹤观的悠久历史和高洁氛围。
接着,"鹤去不闻人下子"描绘了白鹤观中道士们专心修行的情景。"鹤去不闻"暗含道士们内心清净,不为外界干扰所动;"人下子"则形象地表示道士们正在传授道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道士们修行态度的赞赏。
最后,"黄蜂无数采花归"以生动的画面收尾。这句诗以黄蜂采花的场景作为结尾,展现出白鹤观周围的自然美景。同时,"黄蜂无数采花归"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全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白鹤观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这个道教圣地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鹤观》是南宋诗人洪咨夔的一首描绘道教庙宇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相对稳定,但军事上却饱受金、蒙等外敌的侵扰,国力日益衰弱。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洪咨夔作为南宋的一名官员,他在仕途上屡有沉浮,曾担任过监察御史、秘书少监等职。然而,他眼见朝政腐败、民生疾苦,却无法改变现状,故而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在这种心态下,他来到了位于浙江缙云县的白鹤观,欣赏那清静优雅的道观风光,并在游览过程中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白鹤观》描述了诗人在白鹤观中所见的景象和感受。诗中通过对白鹤观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未能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的忧虑和痛心。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