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池上暮雨
湿遍栏干欲倚休,手中团扇渐知秋。
细声合作簷间溜,大点漂成水面沤。
小小竹窗醒倦鹤,疎疎荷屋冷栖鸥。
渔翁蓑笠随身在,立到黄昏钓未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湿润了整个栏杆想要依靠休息,手中的团扇渐渐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
小声如同屋檐滴下的水珠,大声就像漂浮在水面的水泡。
小小的竹窗惊醒了疲倦的仙鹤,稀疏的荷屋冷落了栖息的海鸥。
老渔夫的蓑衣和斗笠随身带着,一直站到黄昏也没有收起钓鱼竿。
去完善
释义
1. 栏干:栏杆,这里指可以依靠的地方。
2. 倚:靠在。
3. 團扇:圆形的扇子。
4. 漸知秋:渐渐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5. 細聲:形容声音细小。
6. 簷間溜:屋檐滴水。
7. 大点:较大的雨滴。
8. 漂:漂泊,这里是说雨滴落在水面上形成泡沫。
9. 漚:水泡。
10. 小小竹窗:描述窗户的小巧。
11. 醒倦鹤:使疲惫的鹤清醒。
12. 疎疎:稀疏的样子。
13. 荷屋:用荷叶覆盖的屋子。
14. 冷栖鸥:让鸥鸟在寒冷的天气中栖息。
15. 蓑笠:古代劳动人民的防雨用具。
16. 隨身在:随身携带。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次韵池上暮雨》是诗人朱继芳根据自然现象“暮雨”展开描绘的一首富有情致的诗篇。通篇紧扣主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雨的形态及其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变化。首先,诗人用“湿遍栏干欲倚休,手中团扇渐知秋。”两句,传达了暮雨湿润的环境和秋天的凉意。同时,“细声合作簷间溜,大点漂成水面沤。”将雨水在屋檐间的流动和水面上产生的气泡生动地呈现出来。接下来,“小小竹窗醒倦鹤,疎疎荷屋冷栖鸥。”又通过栖息的鹤、鸥,进一步突出了暮雨中的萧瑟气氛。最后,“渔翁蓑笠随身在,立到黄昏钓未收。”刻画了一位雨中垂钓的渔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池上暮雨》是南宋诗人朱继芳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左右,朱继芳当时正处于中年时期。在这首诗中,朱继芳通过对池上暮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朱继芳生活的时代,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和外部势力的侵扰,国家局势仍然充满了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继芳作为一名文人,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创作《次韵池上暮雨》时,朱继芳或许正在自己的家园附近的池塘边漫步,目睹了暮雨中池塘的美景,引发了内心的感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同时也传达出自己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这种心态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所保持的乐观和豁达,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