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即使黄河能够用泥土填满堵塞,可是这北风呼啸、雨雪交加的仇恨,又怎能消解呢?
去完善
释义
虎文金鞞靫(bǐng chá):装饰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去完善
赏析
全诗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极端气候与孤寂氛围,塑造了一位深情的思妇形象。上片着重渲染环境的酷寒与荒凉,“烛龙”“北风”“雪花”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压迫感。下片转入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细节描写如“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刻画出思妇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痛苦。最后以“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的悲凉结局点明主题,并通过“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升华情感,强调战争带来的创伤难以弥补。整首诗语言雄浑悲壮,情感真挚动人,既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也蕴含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李白漫游幽燕时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边疆战事频繁。李白目睹边塞将士艰苦戍边的景象,又见思妇哀怨,感慨万千。他借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严寒景象,抒发对边疆战士的同情与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控诉。此诗以浪漫主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