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试
题墨脱新镌,扃钥开清晓。
文衡朝士高,香案天风小。
银袍带残月,玉鹭集寒沼。
赳赳干城材,衔枚出远徼。
才气方自强,未战意先挑。
临文寻汝贤,形见乃微妙。
人才焉可齐,云汉多年少。
悭思忧明膏,俊性玩斜照。
得丧召荣辱,美恶露嚬笑。
修毫饮流液,灵珠落光耀。
雕琢破巨璞,歌舞探长鞘。
含蓄既寂寂,运动还渺渺。
重赏岂敢吝,行当塞明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印题墨脱新刊,开启清净的早晨。
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地位崇高,如同芳香弥漫的天空,清雅宜人。
穿着银色官服的才子们,沐浴着清晨的残月,犹如飞鹤落入寒冷的池沼。
坚定的将帅之才,悄悄穿行在遥远的边境线上。
他们的才华与斗志与日俱增,还未战斗便已先行示勇。
面对文章作品,寻觅其中的高雅之美,身影显得尤为微妙动人。
天才各有其异,难以用年岁来衡量高低。
美丽的构思因忧虑而失去光辉,智者的才情却在斜阳中熠熠生辉。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在一瞬间,美丽与丑陋都显露无疑。
锐利的笔触如同吸收着大地的灵气,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精美的雕饰源于大师的巧夺天工,歌与舞如同探寻剑鞘深处的奥秘。
寂静背后的内涵如烟波浩渺,运动中的姿态亦变幻莫测。
丰厚的奖励怎会吝啬,只愿能满足璀璨的才能。
去完善
释义
1. 墨脱: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2. 扃钥:锁和钥匙,这里指开启考试场所的门禁。
3. 文衡: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4. 香案:放置祭品的桌子。
5. 银袍:唐朝时的秀才公服,这里指考生。
6. 玉鹭:白鹭的美称,这里指众多考生。
7. 干城: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才。
8. 衔枚:古代行军时禁止喧哗的措施。
9. 远徼:边远的疆土。
10. 未战意先挑: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这里指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信心满满。
11. 汝贤:对人的尊称。
12. 形见:显现形状,这里指考生在试卷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13. 云汉:银河,这里指众多的才子。
14. 悭思:犹言吝啬思想,形容不愿意浪费思考时间。
15. 明膏:明亮的灯光。
16. 俊性:才性,才智。
17. 斜照:夕阳的余晖。
18. 得丧:得失,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成功与失败。
19. 美恶露嚬笑:美丑都在微笑和皱眉中显露出来。
20. 修毫:毛笔。
21. 饮流液:饮,汲取;流液,指文章的精华。
22. 灵珠:珍贵的宝珠,这里指优秀的文章。
23. 长鞘:长长的剑鞘,这里指诗词歌赋的优美篇章。
24. 运动:这里指写作的技巧。
25. 寂寂:静悄悄,这里指考生们深藏不露的才华。
26. 重赏:丰厚的奖赏,这里指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
27. 行当塞明诏:行将实行的美好政策。
去完善
赏析
《观试》黄裳这首诗歌描绘了科举考试的场景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尊重。诗歌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考试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考生的才情、品质和精神面貌。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题墨脱新镌,扃钥开清晓”,描述了科举考试开始时的情景,象征着考生们即将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颔联“文衡朝士高,香案天风小”,则进一步刻画了考官的威严与考生的紧张气氛。
接下来的三联:“银袍带残月,玉鹭集寒沼。赳赳干城材,衔枚出远徼。”以及颈联:“才气方自强,未战意先挑。临文寻汝贤,形见乃微妙。”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考生们的精神风貌和才华横溢。
尾联“含蓄既寂寂,运动还渺渺。重赏岂敢吝,行当塞明诏。”则传达出诗人对于优秀人才的关注与期待,以及对考试结果公正公平的信仰。这首诗既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庄严,又表现了诗人的审慎态度和对人才的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试》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正值宋朝建立之初,国家局势相对稳定。此时的黄裳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并未获得重用,因此对科举考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诗歌《观试》中,黄裳通过观察科举考试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士子们满怀激情地追求功名的感慨。他注意到考生们为了前程努力奋斗,却又在担忧结果的过程中倍感压力。黄裳认为这种紧张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
宋代科举制度较为完善,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黄裳在此时期关注科举考试,并以此为题进行创作,表明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关注以及对士人命运的关心。虽然他在官场上的地位不高,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