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墨出青松之烟,笔出狡兔之翰。
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墨色如松木的烟雾,毛笔如狡兔的毛羽。
古人在鸟迹中得到灵感,文字因此有了改变和判断。
尺蠖知道屈伸之道,通过身体来识别命运的通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松之烟:指用松木烧成的炭黑制成墨水。
2. 狡兔之翰:比喻毛笔,因为兔子善于奔跑,所以用“狡兔”来形容笔的敏捷。
3. 鸟迹:指远古时期的象形文字,据说是由鸟类飞行时留下的痕迹启发人类创造的。
4. 改判:指改变或修正原有的文字或观念。
5. 尺蠖:一种昆虫,能弯曲身体向前移动,此处用来比喻人应该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弯曲和伸展。
6. 体道:体验和理解事物的道理。
7. 识穷达:理解人生道路的曲折和通达。

去完善
赏析
《长歌行》这首诗歌以墨、笔、字、行四个意象为线索,展现了古人通过感知和模仿自然界的规律,来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智慧。诗人以“青松之烟”和“狡兔之翰”来形容笔墨的质感,寓意着中华文化丰富而深远的历史底蕴。而“感鸟迹”则象征着古人对于自然法则的无尽探索,以及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两句则是诗人在提醒我们,要如同尺蠖一样懂得弯曲与伸展的道理,顺应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这一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处世智慧。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开阔,充满了深厚的哲理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歌行》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90年至220年之间,正值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在这个阶段,曹植的生活经历了多次变故。他的父亲曹操去世,兄弟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使他备受困扰。然而,尽管生活艰难,曹植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复杂多变。汉朝的衰落使得群雄逐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崛起。曹操作为当时的一代枭雄,通过多年的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曹植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以长歌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爱情、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