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吴殿中知景陵

标题包含
送吴殿中知景陵
柘上论功使节临,奏书倾动士人林。 沙墀通籍沾新宠,泽国鸣弦试好音。 郭畔黄芦宜日晚,水边红橘与秋深。 君才八九吞云梦,应笑离騒向此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桑树上讨论成绩的外交使者来临,他们提交的文书令文人墨客都倾倒。 在朝廷里登记新录用的官员,在水乡弹奏美妙的音乐。 湖边黄色的芦苇和红色的橘子都是晚秋的风景。 你的才华就像八九月之间的云梦一样广大,你应该嘲笑那些在离骚中抱怨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柘上:指河南柘城,这里代指吴殿中赴任之地。 2. 论功:指吴殿中在此地有政绩。 3. 使节:古代朝廷派遣的使臣。 4. 奏书:指吴殿中的政治建议或报告。 5. 士人林:指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6. 沙墀:皇宫大殿前的台阶。 7. 通籍:指朝廷官员。 8. 新宠:对新任官员的美称。 9. 泽国:多水的地区,这里指吴殿中任职的地方。 10. 鸣弦:指地方长官治理有方。 11. 好音:美好的声音,指民生的改善。 12. 郭畔:城墙旁边。 13. 黄芦:一种草本植物,这里形容景色。 14. 宜日晩:适合在傍晚欣赏。 15. 水边红橘:指水边的橘子树。 16. 与秋深:随着秋天的深入。 17. 八九:指才能很高。 18. 吞云梦:指具有雄才大略。 19. 离騒:指屈原的《离骚》,此处用来形容离别的愁绪。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柘上论功使节临,奏书倾动士人林。”诗人以“柘上论功”和“奏书倾动”描绘出一幅雄浑的景象,暗示了吴殿中才华横溢,深得皇上的信任与重视。同时也传达了对于国家治理得法的喜悦之情。 颔联:“沙墀通籍沾新宠,泽国鸣弦试好音。”运用了对仗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吴殿中在景陵的作为及其治理成效。这里的“沾新宠”表示在皇上面前备受宠爱;“鸣弦试好音”则是说吴殿中以出色的政治智慧妥善处理政事,奏好弦之音。 颈联:“郭畔黄芦宜日晚,水边红橘与秋深。”诗人笔锋一转,从政事转向景物描写,以晚照下的黄芦和水边丰收的红橘描绘出景陵的美丽景象,反映了吴殿中注重民生、体恤百姓的一面。 尾联:“君才八九吞云梦,应笑离騒向此吟。”用屈原的《离骚》来形容吴殿中的才华及治理才能,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意。诗人在尾联强调吴殿中具有如云梦般广阔的胸怀和才学,这也正是他在景陵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安礼的这首诗《送吴殿中知景陵》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可考。在王安礼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王安礼是宋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才华横溢,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送别友人吴殿中的不舍之情。吴殿中是他在朝廷中的同事,即将被任命为景陵县的地方官员。王安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再次相聚的愿望。 在王安礼所处的时代,官员调任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宋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需要定期轮换,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和效率。因此,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王安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文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