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家避地 其一
菟裘真可老,飘寓失初心。
去去家山远,行行泽国深。
光阴三翼过,情绪二毛侵。
何日干戈定,鸥盟得再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菟裘这个地方真的适合养老,但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失去了最初的心境。渐行渐远的是家乡的山山水水,越走越深的则是国家的恩泽。时光如梭,白驹过隙,我的情绪也如同被侵害的两根毛发一般受到了影响。什么时候战事才能平定,我还能和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再次相聚呢?
去完善
释义
1. 菟裘:古邑名。在今中国河南省荥阳县境内。此代指故乡。
2. 飘寓:漂泊寄居。
3. 初心:最初的志愿、意念。
4. 家山:家乡的山山水水。
5. 行行:边走边歌。
6. 泽国:江河湖泊众多的地区。
7. 三翼过:指时间过得很快。翼,同“翌”,明天。
8. 二毛:黑发与白发相间,指年老。
9. 何日:哪一天。
10. 干戈:借指战争。
11. 鸥盟:与鸥鸟为友,指隐逸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而携家带口避难的心情。诗中“菟裘真可老,飘寓失初心”表明了诗人因为战乱失去了家园和初衷。接下来的诗句“去去家山远,行行泽国深”描绘了诗人离家越来越远,生活水深火热的情景。“光阴三翼过,情绪二毛侵”抒发了诗人时光飞逝、心绪愁苦的感慨。最后一句“何日干戈定,鸥盟得再寻”则表达出诗人渴望战争结束,能再次找到宁静生活的愿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携家避地 其一》是宋代诗人葛立方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即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灭亡,金兵南下,中原地区生灵涂炭。
在这特殊时期,葛立方带着家人避难,远离战火纷扰。诗人身处乱世,心中充满了对家国破碎的悲愤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出民众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在葛立方的时代,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使得国土沦陷;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权斗争、官僚腐败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用诗歌抒发自己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