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触目

标题包含
书触目
山以石得名,土惟山之贼。 如何云此山,土石相充斥。 土上而石下,无良跻有德。 土实最下底,位高忝厥职。 或云三千年,此土化为石。 顽阴不坚阳,如寄暂容迹。 因知造化功,不出纤毫力。 君子自苦辛,小人多羽翼。 念从开辟来,久矣莫变革。 吾其奈此何,唧唧复唧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号景迂,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 晁说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晁仲衍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其兄晁补之为著名文学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山因为石头而得名,土壤是山的贼(祸害)。 为何如此描述此山,土和石头交织填充。 土壤在上方,而石头在下面,没有什么优良之地可以登攀。 泥土实在是最低下的东西,却身处高位愧对其职责。 有人说三千年前,这土壤变成了石头。 这些顽固阴暗的东西不如阳光坚定,就像暂时寄居的地方。 因此我们知道大自然的力量,并不需要耗费多大的力气。 君子需要自我磨练,而小人们有太多依靠的翅膀。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很久没有发生变革了。 我对此能怎么办呢,只好唉声叹气。
去完善
释义
1. 山以石得名:山是由石头堆积而成的。这里的“石”指构成山的石头。 2. 土惟山之贼:泥土是山的祸根。这里的“贼”指的是祸根,对山造成破坏的因素。 3. 如何云此山,土石相充斥:这座山为何被称为土石混杂呢?这里“云”指代山,“充斥”意为充满,这里形容山体主要由泥土和石头组成。 4. 土上而石下,无良跻有德:土壤在上方,石头在下方,没有好的地位可以攀登到高尚的境界。这里“良跻”指登高望远,“有德”意指到达高尚的境地。 5. 土实最下底,位高忝厥职:泥土其实是最低处的基石,而石头在土壤之上,却占据了高位。这里“位高”指石头所处的地势较高,“忝厥职”意思是石头虽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却占据着高的位置。 6. 或云三千年,此土化为石:有人曾说过,过了三千年,这片土壤会变成石头。这里的“或云”是指有人曾说过的话,“化为石”是土壤变成石头的过程。 7. 顽阴不坚阳,如寄暂容迹:顽固的阴暗不能战胜坚韧的阳光,就像暂时的寄托只能短暂地容纳生命迹象。这里“顽阴”指代的顽固的阴暗,“坚阳”代表坚韧的阳光,“如寄”表示暂时,“暂容迹”指短暂地容纳生命迹象。 8. 因知造化功,不出纤毫力:因此知道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实不在于极其细微的力量。这里“造化功”指大自然的奇妙变化,“纤毫力”代表极其细微的力量。 9. 君子自苦辛,小人多羽翼:君子们自己忍受痛苦和艰辛,而那些小人却有着更多的庇护和支持。这里“自苦辛”意味着独自承受痛苦和艰辛,“多羽翼”表示有更多的庇护和支持。 10. 念从开辟来,久矣莫变革:回想起自从天地初开以来,已经很久了,一切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里“开辟来”指的是自从天地初开的时候开始,“莫变革”意味着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11. 吾其奈此何,唧唧复唧唧:我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在这里叹息不已。这里“其奈此何”表示对此束手无策,“唧唧复唧唧”是对话中表达的无奈与忧虑之情。
去完善
赏析
《书触目》是宋朝诗人晁说之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观察山的特点时,发现泥土与石头在山上共存,两者互相充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他从中感悟到了自然的神奇造化力量,以及“君子自苦辛,小人多羽翼”的深刻哲理。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情于景,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触目》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47年前后,正值南宋初期,即北宋灭亡、金国南侵之后的一段时期。 晁说之生逢乱世,历经家国的破碎与重生,他在诗歌中以触景生情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生活疾苦。这一时期,金兵南下攻宋,战争频发,民生凋敝。晁说之曾在战火中失去家园,流亡江南,这段经历使他深切体会到了家国沦丧的悲痛和民生多艰的现实。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晁说之以笔触尖刻地揭露了金人入侵后带来的灾难以及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他的许多诗篇都充满了沉痛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哀渊明》、《苏小小墓》等。这首《书触目》也不例外,诗人通过对眼前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个人对战乱岁月和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