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仰孝子
思亲庐墓隠西山,竹屋萧然月坞间。
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
姓名达远邦符奏,束帛荣沾帝泽颁。
不见孝廉人已久,东嘉今喜识曾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家人的祖先亲人葬在遥远的西山上,那里有幽静的竹林和朴素的竹屋。他们远离世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无忧无虑,与自然的野云共同游荡。他们的声名早已传遍远方,得到了皇帝的表彰和恩典。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位贤能的人,今天终于在东嘉之地有幸认识了他的真面目。
去完善
释义
1.思亲: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庐墓:指在父母或祖父母的墓地旁搭建的简陋住所,以表达守墓者的哀痛之心。
3.西山:这里指的是中国西部的山脉。
4.竹屋:用竹子建造的房屋。
5.萧然:冷落凄清的样子。
6.月坞:可能指月光下的竹林。
7.有道: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8.无心:无忧无虑,无所拘束的心情。
9.野云:山野间的云彩。
10.荣沾:荣誉共享。
11.帝泽:皇帝的恩泽。
12.束帛:古代帝王封赏给臣子的礼物,这里指的是皇帝赐予的荣誉。
13.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即推举孝顺、廉洁的人为官。
14.东嘉:浙江温州的古称。
15.曾颜:可能是指曾参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孝、廉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个名叫仰孝子的诗人的,通过对他的描绘和赞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和欣赏。首句“思亲庐墓隠西山”通过描写仰孝子的居住环境,表现出他的亲情之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次句“竹屋萧然月坞间”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环境背景,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两句“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是对仰孝子的品格和才情的赞美,他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这一境界的向往。第五句“姓名达远邦符奏”表明仰孝子的名声已经传到了远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尾联“不见孝廉人已久,东嘉今喜识曾颜”表达了诗人对他消失已久的孝廉品质的热烈呼唤,以及对能够认识像仰孝子这样的贤人感到欣喜和欣慰。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出了一个独特而又鲜明的诗人形象,同时也是对孝道和文人品质的弘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仰孝子》是北宋诗人杨蟠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诗歌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杨蟠在这首诗中赞美了仰孝子的品德和孝道,表达了他对孝道的敬意和推崇。
杨蟠,字公济,号直方,浙江钱塘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学,但因科举失利,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在京城结识了一些文人士大夫,与他们一起切磋诗文,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孝道被视为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杨蟠以这首诗表达了对仰孝子的赞美和对孝道的推崇,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现了杨蟠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