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山主求赞顶相
个是净慈毛和尚,口言祸福有定当。
逐日随缘去赴斋,是谓两脚功德藏。
雕装千佛,布砌两廊。
判断一切魍魉鬼,主管五百罗汉堂。
至于修桥造路,与夫浴主街坊。
闻一切善事如蝇见血,闻一切恶事似蟹落汤。
有时随搂搜,若万回老子懽喜。
有时放歇蹶,若布袋和尚颠狂。
得一文钱不曾落地,合十爪掌常乃谢天。
只一味朴直,无些子壒尘。
所以打动好事檀那,画出这般面觜。
且道如何比拟,八月十五中夜凉,一轮月照西湖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是净慈寺的毛和尚,他常说祸福皆有定数。
每天随着缘分去赴斋,人们都说他是具足功德之人。
他以雕工装饰了千佛,又以壁画铺陈了两廊。
他对一切邪恶之事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也是五百罗汉堂的主理人。
在修桥造路这样的善事以及街巷浴室的事务上,他都积极参与。
对于善事他如同苍蝇见血般敏感,对于恶事则像螃蟹掉进了热水里一样迅速做出反应。
有时候他会随和地与人交流,就像万回老子那样充满欢喜;有时候他也会休息一下,如同布袋和尚那般轻松自在。
他在金钱问题上从不拖泥带水,总是双手合十感谢上天。
他做人一直朴实正直,没有丝毫的世俗烦恼。
这就是为何他能赢得善人们的信赖,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面貌。
要用什么来比喻他呢?就如在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西湖的水面上映照着一轮明亮的月亮。
去完善
释义
1. 净慈:南宋高僧释如净的谥号,净慈寺则是他修行的地方。
2. 毛和尚: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像,由于表面涂抹金粉而被称为“毛”。
3. 福禍有定当:指命运中有一定的因果报应。
4. 逐日:每日,表示每天。
5. 赴斋:参加斋饭。
6. 两脚功德藏:行走于世间积累功德。
7. 雕装千佛:指寺庙里的佛像雕塑艺术。
8. 布砌两廊:指寺庙左右两侧长廊的设计布局。
9. 判断一切魍魉鬼:指驱除妖魔鬼怪,守护寺庙安宁。
10. 主管五百罗汉堂:指管理罗汉堂的日常事务。
11. 修桥造路:指做有益于民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善举。
12. 浴主:澡堂的老板,这里借指生意人。
13. 街坊:邻居,这里指社会交往。
14. 闻一切善事如蝇见血:形容对善行极度敏感、热诚。
15. 闻一切恶事似蟹落汤:形容对恶行极度厌恶,决心打击。
16. 有时随搂搜:指热心助人时的样子。
17. 万回老子:指周游四方、擅长解决各种问题的僧人。
18. 放歇蹶:放松休息,形容放下一切烦恼的状态。
19. 布袋和尚:五代时的一位僧人,以随身携带一个装满物品的布袋而著称,寓意破除执着。
20. 得一文钱不曾落地:比喻丝毫不浪费。
21. 谢天:感谢上天的赐予。
22. 一味朴直:一直保持朴素、正直的品质。
23. 无些子壒尘:没有沾染一点世俗的尘埃。
24. 好事檀那:乐于行善的施主。
25. 画出这般面觜:指创作了这样的画像。
26. 如何比拟:怎么来描述呢。
27. 八月十五中夜凉:指中秋月圆之夜的清凉景象。
28. 一轮月照西湖水:指明亮的月亮映照着西湖的湖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源山主(一位僧侣)的慈悲为怀和无私奉献。他用行动诠释了佛教教义,关注世间的善恶,身体力行地为众生排忧解难。他的形象如同一轮明月照耀在西湖之上,给人以清凉、光明之感。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源山主的善行,令人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源山主求赞顶相》是南宋诗人释如净创作的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此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释如净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见证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在这一年里,释如净云游至源山,与源山主结缘,共同为民间疾苦祈祷。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感源山主的虔诚和为民祈求平安的善良意愿,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源山主求赞顶相》。在这首诗中,释如净通过对源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源山主慈悲为怀的精神风貌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