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听雨
小楼炙烛未成眠,好雨知时听不厌。
风急斜敲窗上纸,簷高微洒楯边帘。
花应憔悴啼丹脸,麦定惺愡磔翠髯。
添得明朝诗兴好,池塘草长水渐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独立小楼中,点上蜡烛却无法入睡,正好享受这场知时节的好雨,令人百听不厌。
风吹得猛烈,斜斜地敲打着窗户上的纸,屋檐高处,细雨微微洒在门边的珠帘上。
花儿大概会因为雨水而显得憔悴,而麦苗应该会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这场春雨带来了明日的诗情画意,池塘边的青草在雨中渐渐长高,水面也渐渐涨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小楼:指诗人住所的小楼房。
2. 炙烛:烧烛。
3. 好雨:及时的雨水。
4. 风急:风力较大的情况。
5. 斜敲:倾斜地敲打。
6. 窗上纸:窗户上的纸张。
7. 簷高:屋檐较高。
8. 微洒:轻微地散开。
9. 楯边帘:安装在窗户边的帘子。
10. 花应憔悴:推测花朵应该因雨水显得疲惫。
11. 啼丹脸:指哭泣的样子。
12. 麦定惺愡:指麦子在雨后精神焕发。
13. 磔翠髯:形容麦子的绿色叶片被雨水拍打。
14. 池塘草长:指春天万物复苏,植物快速生长。
15. 水渐渐:雨水渐增,池塘水位上升。
去完善
赏析
《春夜听雨》是一首描绘春天夜雨景象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春雨的形态、声响以及所带来的生机生动地呈现出来。
首先,诗人以“小楼炙烛未成眠”开篇,表明他正在小楼中聆听这场春雨。“炙烛”一词,既表现了诗人深夜不眠的状态,也暗示了室内温暖的环境。这与室外寒风中的春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着,诗人描述了春雨的动态:“风急斜敲窗上纸,簷高微洒楯边帘。”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春雨在风中飘洒的姿态,也传达了春雨落在窗户和屋檐上的声音。这种视听结合的描绘手法,使得春雨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随后,诗人通过联想,表达了春雨对花和麦的影响:“花应憔悴啼丹脸,麦定惺愡磔翠髯。”这两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春雨过后,花儿凋谢、麦苗生长的景象。这不仅强调了春雨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也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关注。
最后,诗人以“添得明朝诗兴好,池塘草长水渐渐”作为结尾,表达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里的“诗兴”,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抒发,也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春雨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夜听雨》是南宋诗人杨公远的一首描绘春雨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杨公远正处于中年阶段,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晚年辞官归隐,开始潜心研究诗书画,过着恬静的生活。他的诗作多表现田园生活、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味。
当时,南宋王朝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但在北方强大的金国压迫下,一直处于偏安一隅的状态。南宋的经济文化相对繁荣,文人士大夫们关注国家命运的同时,也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杨公远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首《春夜听雨》中,杨公远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声音、形态和色彩,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他也通过春雨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