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行不由径
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长衢贵高步,大路自规行。
且虑萦纡僻,将求坦荡情。讵同流俗好,方保立身贞。
远迹如违险,修仁在履平。始知夫子道,从此得坚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旁门左道虽能吸引目光,但内心却厌恶这种行为。正途虽然看起来艰难,但却能保持自己的真实面目。
不要追求那些曲折的小路,而应走光明大道。不应去模仿那些世俗的行为,而要坚守自己的信仰。
远离那些充满危险的路,要坚持走在道德的坦途上。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孔子的教诲,并从中学到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释义
1. 邪径:指偏僻的小路。
2. 趋时捷:适应时事,追求便捷。
3. 端心:端正心态。
4. 长衢:宽阔的大道。
5. 高步:高尚的举止。
6. 大路:大路,指正确的道路。
7. 规行:遵循规则行事。
8. 且虑:姑且考虑。
9. 萦纡:曲折缠绕。
10. 将求:将要寻求。
11. 坦荡情:坦坦荡荡的心情。
12. 讵同:岂能与……相同。
13. 流俗:世俗,普通的人。
14. 方保:才能保持。
15. 立身贞:建立品行端正的人格。
16. 远迹:远离尘世。
17. 如违险:如同避开危险。
18. 修仁:修养仁爱之心。
19. 在履平: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
20. 夫子道:孔夫子的道理,即儒家之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正直、诚信和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的追求。“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诗人明确表明了自己对旁门左道的厌恶,以及坚守正道的原则。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通过对不同道路的对比,强调了走大道、遵循公正原则的重要性。
诗人在第六句中发出了对世俗偏好的质疑:“讵同流俗好,方保立身贞。”他以夫子为榜样,立志坚守自己的信念。最后两句“远迹如违险,修仁在履平”则表达了诗人愿意经历困难与挑战,以践行他的道德准则。整首诗充满了激情和决心,彰显了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赋得行不由径》是南宋诗人王炎所作。王炎生活在南宋时期,此时正处于金国入侵、国土分裂的动荡时期。王炎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科举不第,最终在65岁时才中进士。此后,他又因直言敢谏触怒权贵而被贬谪。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王炎被贬谪期间。这一时期的王炎,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遭遇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正直品行和高尚道德的坚守,以及对奸佞小人的讽刺和批判。这种情感正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