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
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寒山的巅峰上,俯瞰整个世界。今天所游历的地方,阳光普照,无论远近都显得如此明亮。河流将渭水分开,树木在黑暗中将新丰辨认出来。傍晚时分,山间的清风吹来悠扬的声音,仿佛是天上的歌声唤起大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圣制:皇帝所作的诗文。
2. 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境,秦岭北麓,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扩建为离宫。
3. 瞩眺:远望;眺望。
4. 应制:封建时代奉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
5. 寒山:指冬季寒冷的山峰或山区。
6. 寰中:犹言全世界;整个宇宙。
7. 是日:指当天,今日。
8. 巡游:巡行游历。
9. 晴光:明媚的阳光。
10. 渭水:古水名,源于今甘肃省鸟鼠山,曲折流经今陕西渭南、西安等地。
11. 新丰:古邑名,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北。
12. 岩壑:泛指山水。
13. 清音:声音清澈,清脆悦耳。
14. 天歌:形容歌声嘹亮优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君王一起登上骊山俯瞰整个皇城的情景。首联“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表现了登临高处,放眼天下的开阔视野。颔联“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则表达了他们此刻所处位置的阳光普照,照亮了整个长安城。接下来的颈联“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通过观察渭水和新丰的地貌变化,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的登高望远。而尾联“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则以大自然中的声音和风为象征,表达出诗人的豪放之情和对盛世的赞美。整首诗风格恢弘,意象生动,充满豪放的浪漫主义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是唐代诗人张说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具体年代无从考据。
在这个时间段里,张说是唐朝的著名文人,他学识渊博,擅长文辞,深受朝廷器重。他曾担任宰相之职,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由于朝政复杂,官场争斗激烈,张说的人生际遇也充满了曲折。
此外,骊山是唐朝著名的旅游胜地,山上有华清池等风景名胜,是皇帝和贵族们常来游玩的地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说有机会跟随皇帝来到骊山,登高远眺,感叹江山壮丽,从而写下了这首应制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