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即事
出山道士在家僧,晚诵儒书早佛经。
灰尽此心犹木偶,扫除往事送刍灵。
花边过客蜂旁午,溪上良时鹭适丁。
一到菊坡分品目,玉盘盂可次金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修行的道士和在家修行的僧人,晚上诵读儒家经典,早晨研读佛教经文。
虽然努力修炼内心却仍感觉像傀儡一样空虚,只有通过清除过去的回忆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在花丛旁边匆匆走过的蜜蜂,在溪流上的白鹭都找到了各自的惬意时光。
一到赏菊的季节就能分出品质优劣,就像白玉盘中的贡桔可以跟金色的铃铛媲美。
去完善
释义
1. 出山:指从山林或寺院出来,这里借指离开道家生活。
2. 在家僧:在家人士对佛教的信仰者。
3. 儒书:指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尚书》等。
4. 佛经:佛教经典书籍,如《金刚经》《华严经》等。
5. 灰尽:比喻心地清净。
6. 木偶:形容心如死灰的状态。
7. 扫除往事:指抛开过去的烦恼和忧虑。
8. 刍灵:指草人,引申为生命短暂之物。
9. 花边过客:指在花草丛中忙碌奔波的人。
10. 蜂旁午:指蜜蜂飞来飞去采蜜。
11. 溪上良时:指溪流边美好的时光。
12. 鹭适丁:形容白鹭在溪边悠闲自得的样子。
13. 一到菊坡:指一到菊花盛开的时节。
14. 分品目:指分辨菊花品种和等级。
15. 玉盘盂:指瓷制盘子。
16. 可次金铃:形容花朵与叶子交织在一起,如同金色的铃铛一样美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田园的宁静生活。首联“出山道士在家僧,晚诵儒书早佛经”表达了诗人的生活状态,白天研读儒家经典,晚上则诵读佛教经文,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充实。颔联“灰尽此心犹木偶,扫除往事送刍灵”则暗示诗人已然放下尘世的烦恼和纷扰,心如死灰地度过每一天,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颈联“花边过客蜂旁午,溪上良时鹭适丁”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无论是穿梭在花丛中的蜜蜂,还是栖息在溪水边的白鹭,都展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尾联“一到菊坡分品目,玉盘盂可次金铃”则表达了对菊花之美的赞赏,以及诗人隐逸生活的乐趣所在。
整首诗以恬淡、闲适的笔调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园中即事》是南宋诗人朱翌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然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之地。
朱翌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曾受到朝廷的征召,担任过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在江南地区,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田园生活,写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园中即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诗中,朱翌通过对园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中的愉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以及诗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感慨和理想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