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
春山不可画,烟雨近江楼。
藤老依松活,泉迂避石流。
懒云低渡竹,细草乱沿沟。
欲打巴禽去,家居听亦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大山无法描绘,烟雾和雨水靠近江边的小楼。
老藤依靠松树生长,泉水避开石头流淌。
懒散的云朵飘过竹林,纤细的杂草顺着水沟生长。
想要赶走鸟儿回家,在家中听到它们的声音也感到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春山:春天的山林。
2. 画:描绘。
3. 烟雨:细雨中的雾气。
4. 江楼:江边的小楼。
5. 藤老:老藤,指年代久远的藤蔓。
6. 依松活:依附在松树上的生活。
7. 泉迂:曲折的泉水。
8. 避石流:绕过石头流动。
9. 懒云:懒散的云朵。
10. 低渡:低空飘过。
11. 细草:嫩草。
12. 乱沿沟:沿着沟渠杂乱生长。
13. 打巴禽:捕捉鸟类。
14. 巴禽:栖息在巴山蜀水一带的鸟类。
15. 家居:在家。
16. 听亦愁:听到这样的情景也会感到忧愁。
去完善
赏析
《春山》这首诗,以画为引,描绘了一幅江楼烟雨中春山的景色。诗人先通过“不可画”的描述,表达出自然美景的无限与无法完全用画笔捕捉的特点。接下来的几联,细致地描绘了春日山间的景象:松藤相交,泉水绕过石头流淌;懒云漂浮在竹林上空,细草沿着沟渠生长。这些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关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
而诗的最后两句,却从宁静的山水景色陡然转向了人的情感。诗人表示想将眼前的美丽风景拍成照片带回家欣赏,却又担心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安心倾听。这种矛盾的情感揭示了诗人深邃的人文关怀,使整首诗超越了对自然景色的单纯赞美,带有了深厚的人情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山》是南宋诗人艾性夫所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威胁,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艾性夫的人生际遇也相当坎坷。他曾担任过县丞、知州等地方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次被贬谪或调任。这种波折不定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自然景色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闲暇之时,他常常游历名山大川,抒发自己的情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诗人、词人、画家等艺术家的作品层出不穷,他们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情感。艾性夫作为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他的诗歌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