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咏真洞赠陶道人
渊明骨已朽,陈迹尚可求。
我复识其孙,长鬣青两眸。
相去仅千载,犹能继风流。
寄迹黄冠中,神姿邈清修。
相携行洞天,暝色蔼已浮。
松寒语栖鹤,潭静眠苍虬。
兰膏照深夜,风磬鸣重楼。
吾庐閟三峡,清净亦此侔。
何时驾鹿车,访我西林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的骨骼已经腐朽,但曾经的痕迹仍可寻找。
我又见到了他的孙子,满头黑发双目有神。
两人相隔仅有千年,却依然能够继承遗风。
他以隐士身份生活,神态超尘脱俗。
我们一同在仙境中漫步,夜色悄然降临。
松树寒冷,栖息着白鹤;潭水寂静,隐藏着苍龙。
油灯照亮了深夜,风吹动着高楼的钟磬。
我的居所隐蔽在三峡,同样非常清静。
何时他能驾着白鹿车,来探访我在西边的丘陵呢?
去完善
释义
1. 游咏真洞赠陶道人:这是宋代诗人释道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题目中的“游咏真洞”是作者游览的地方,“赠陶道人”是这首诗所赠送的对象。
2. 渊明:这里指的是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田园诗的鼻祖”。
3. 骨已朽:指陶渊明的遗体已经腐朽,无法再见到。
4. 陈迹:过去的痕迹,这里指陶渊明的遗迹。
5. 可求:可以寻找得到。
6. 我复识其孙:我又认识了他的孙子。
7. 长鬣青两眸:形容陶道人的外貌特征。
8. 相去仅千载:我们之间相隔的时间只有千年左右。
9. 犹能继风流:仍然能够继承陶渊明的优秀品质和高尚风范。
10. 黄冠:这里指道士。
11. 神姿邈清修:赞美陶道人的精神风貌和清高的修行态度。
12. 洞天:道教所指神仙居住的洞府,这里指真洞。
13. 暝色:黄昏时的景色。
14. 蔼已浮:形容暮色渐渐升起。
15. 松寒语栖鹤:寒冷的松树间有栖息的鹤鸟在交谈。
16. 潭静眠苍虬:平静的水潭里有苍老的蛟龙在休息。
17. 兰膏:用兰草制成的油脂,这里指蜡烛。
18. 风磬:风吹过的编磬,这里指风声和钟声。
19. 重楼:多层高楼。
20. 吾庐:我的住处。
21. 三峡:这里指巫山峡、瞿塘峡、西陵峡的总称,位于今重庆、湖北境内。
22. 清净:这里指清静的环境。
23. 侔:相等。
24. 鹿车:传说中仙人乘坐的车子。
25. 西林丘:这里指陶道人的住所。
去完善
赏析
《游咏真洞赠陶道人》是南宋诗人释道潜写给一位名叫陶道人的诗。诗中,作者通过赞美陶渊明及其后代陶道人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联“渊明骨已朽,陈迹尚可求”,提及陶渊明的骨骼虽已腐朽,但其遗留下来的事迹仍然可以追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颔联“我复识其孙,长鬣青两眸”,描述了陶道人的形象:蓄着长须、眼神清澈。这一联将陶道人与陶渊明联系起来,表达了陶道人是陶渊明的后代的意味。
颈联“相去仅千载,犹能继风流”,强调尽管两人相距千年之久,但陶道人依然能够继承陶渊明的风韵。这里表现出作者对陶道人的高度赞扬。
接下来四联,即“寄迹黄冠中,神姿邈清修。相携行洞天,暝色蔼已浮。松寒语栖鹤,潭静眠苍虬。兰膏照深夜,风磬鸣重楼。”描绘了陶道人在道观中的生活情景和周围环境的清幽景色。此处体现了作者对陶道人的敬慕和赞赏,也流露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吾庐閟三峡,清净亦此侔。何时驾鹿车,访我西林丘。”表示自己的住所虽然离他们很远,但同样充满了清静之气。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乘着鹿车前去拜访陶道人所在的西山林丘。这里展示出作者与陶道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彼此品行的认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咏真洞赠陶道人》是南宋诗人释道潜创作的一首赞美洞天福地、表达友情之深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释道潜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高僧,一直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与友人陶道人的交往中,两人因共同兴趣而成为知己。
这个时期正值南宋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和僧侣选择了远离世俗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寄托。释道潜的游历和诗歌创作就是这种倾向的体现。他在游咏真洞时,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吸引,遂写下了这首赞美自然美景和友情的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