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怨
妾家住在湘江曲,门枕湘江春水绿。
年年长是暮春时,两岸垂杨啼布谷。
自君话别湘江头,独上层楼弹箜篌。
蛾眉不扫远山碧,满堤芳草春正愁。
举头不见君,但见湘江云。
江云散复聚,妾心空如熏。
举头不见君,但见湘江水。
江水去复回,妾颜为谁美。
湘江云,湘江水,云水悠悠何日已。
举头望君君未归,门前杨柳空依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家位于湘江岸边,家门紧邻着绿意盎然的湘江河畔。
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春天的尾声,河的两岸,垂柳依依,伴随着布谷鸟的鸣叫声。
自从你在湘江边和我告别之后,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弹奏着箜篌。眉毛不加修饰,遥望着远处的青山,心里满是芳草的香气,春天里充满了惆怅。
抬头不见你的身影,只能看到湘江上的云彩。
江上的云彩来了又走,我的心空荡荡的如同被熏染过一般。
抬头不见你的身影,只能看到湘江的水流。
水流去了又来,我的容颜为了谁而美丽?
湘江上的云彩,湘江的水流,云水悠悠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抬头望着你却迟迟不归,门前的杨柳在空中轻轻摇曳,显得格外凄凉。
去完善
释义
《春闺怨》注释:
1. 妾家住在湘江曲:“湘江”是中国湖南省的主要河流;“曲”是指曲折的地方。
2. 门枕湘江春水绿:“枕”意为临近、靠近;“春水绿”描述的是春天的江水呈绿色。
3. 年年长是暮春时:“暮春”指的是春天的最后阶段;“长是”表示持续不断的状态。
4. 两岸垂杨啼布谷:“垂杨”指河边低垂的柳树;“布谷”是一种鸟的叫声。
5. 自君话别湘江头:“话别”是指告别的交谈;“湘江头”是湘江边的地方。
6. 独上层楼弹箜篌:“层楼”是指多层建筑的高层部分;“箜篌”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
7. 蛾眉不扫远山碧:“蛾眉”形容女子眉毛弯曲如同飞蛾翅膀;“远山碧”表示远处的青山呈现出碧绿的颜色。
8. 满堤芳草春正愁:“堤”指的是河堤;“芳草”代指春天草木繁茂的景象;“春正愁”意味着春天反而带来了忧愁。
9. 举头不见君:向上看却看不到你。
10. 江云散复聚:江上的云彩散去又聚集在一起。
11. 妾心空如熏:我的心就像被熏染过一样空虚。
12. 江水去复回:江水流向远方又回到原处。
13. 妾颜为谁美:我的容颜是为了谁在保持美丽。
14. 湘江云,湘江水,云水悠悠何日已:湘江上的云和水飘荡不息,不知道何时才能停歇。
15. 举头望君君未归:抬头望向你,你却还没有回来。
16. 门前杨柳空依依:家门前的杨柳树在风中摇曳,显得孤单无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闺思君之情的诗。开篇作者以湘江为背景,描述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地方和季节,暮春时节,两岸垂杨下,布谷鸟的叫声唤起了她的相思之情。接着,诗人以妻子的视角写出她与丈夫的离别、独居生活及内心世界的活动,通过描写弹箜篌、眺望湘江、江云散聚、江水流逝等场景,展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深挂念和对自身命运的哀愁。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借物抒怀,深深地刻画出女子的孤寂与相思之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闺怨》是宋代诗人陈允平的一首描绘思妇忧怨之情的诗篇。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抒发了诗人在外戍守的将领对妻子在家中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但国家仍处于战乱之中。陈允平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和家庭的关切,以及对于民生疾苦的同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春天景象来表现思妇的心情,以此表达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诗人陈允平的人生际遇方面,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担任过官员,后因战争而离职,回乡隐居。在这一时期,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