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泉赠正悟大师
支径入山寺,云林如见招。
小轩临绝壑,危阁碍层霄。
瓶泣地罏暖,屋睛岩雪消。
大师京国旧,放意话州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小路进入山中寺庙,云雾和树林仿佛在招手欢迎我们。
一座小亭子靠近悬崖边,高耸的楼阁直冲云霄。
陶罐里的水在地炉边沸腾得温暖,阳光照射到屋顶,岩石上的雪开始融化。
大师曾是京城的人,在这里尽情谈论他曾经的州桥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支径:小路,岔道。
2. 山寺:山间寺庙,这里指灵泉寺。
3.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
4. 小轩:指僧人住的小房子。
5. 绝壑:极深的山谷。
6. 危阁:指高楼或亭台。
7. 层霄:高空。
8. 甁泣:即“瓶涵”,指僧人煮茶事。
9. 地罏:炉灶。
10. 屋睛:指阳光照进房屋。
11. 岩雪:岩石上的积雪。
12. 京国:京城。
13. 放意:尽情。
14. 话州桥:聊起汴京的故事。州桥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去完善
赏析
《游灵泉赠正悟大师》是宋代诗人释德洪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与正悟大师游览灵泉的所见所感。首联“支径入山寺,云林如见招”,描述了进入山中寺庙的小路,云雾缭绕的树林仿佛在向诗人招手。颔联“小轩临绝壑,危阁碍层霄”,描绘了山寺中的小轩和危阁,前者俯瞰绝壑,后者耸入云霄,展现出山寺的壮丽景色。颈联“瓶泣地罏暖,屋睛岩雪消”,描述了山寺中的生活场景,瓶中的泉水在地炉边哭泣,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岩石上,积雪逐渐消融。尾联“大师京国旧,放意话州桥”,赞美了正悟大师的才华横溢,他曾游学京城,如今在山寺畅所欲言,谈论世事。全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正悟大师的敬仰之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灵泉赠正悟大师》是宋代诗人释德洪的一首描绘游览灵泉寺并赠予正悟大师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5年前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禅宗思想盛行,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释德洪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僧人,他的诗才横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灵泉寺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与正悟大师深厚的友谊和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太宗至道年间(985-997年),当时的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佛教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寺庙成为了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禅宗僧人也纷纷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佛学的理解和感悟。
释德洪在此时游历灵泉寺,并与正悟大师结缘,共同探讨禅学,无疑是对这种学术氛围的积极回应。而他创作的这首《游灵泉赠正悟大师》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流传后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