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史有感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楚鸩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陆续翻开那些书卷与箱子,里面的慷慨英气难以轻易驾驭。
不要说美好的事物都已经过去,因为清新的风必将降临到未来。
弹一下剑鞘就知道它们都曾是琐碎的旅程,而在枕戈待旦之际才相信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我自认为这一生真的不卑微,只是不容忍让楚毒做媒介来毁灭它。
去完善
释义
1. 缥帙青箱:指藏书之所,亦即典籍史册。缥帙,淡青色的书衣;青箱,古时的书箱。
2. 英气:英勇豪壮的气概。
3. 裁:安排,料理。这里指容纳或把握。
4. 莫言:不要说。
5. 美事:美好的事物,通常指历史上的伟大事迹或杰出人物。
6. 清风:清白廉洁的风尚。
7. 弹铗:弹击剑把,比喻怀才不遇或有才能而甘愿忍受困苦。
8. 琐旅:平凡的旅人,指普通人。
9. 枕戈:以戈为枕,形容准备战斗的状态。
10. 雄才:指英雄豪杰。
11. 自况:自己评价自己。
12. 非薄:小看,轻视。
13. 休容:不要容忍。
14. 楚鸩媒: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国大夫荀偃临死时,他的妻子楚氏怕他灵魂不能升天,便将自己作为祭品为他送葬,后被称之为“楚鸩媒”,意指心甘情愿为心爱之人牺牲的女子。
去完善
赏析
《阅史有感》是一首描绘历史沧桑、感叹时局变迁的佳作。诗人以阅史为主线,通过对历史的深思熟虑和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解和壮志豪情。
首联“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用“缥帙青箱”象征丰富的历史文献,开篇就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历史画卷。诗人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感受着英雄豪杰们的豪情壮志,内心激情澎湃。然而,面对如此英气,诗人却感叹难以把握和理解。
颔联“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表明了诗人看待历史的态度:虽然美好往事已成过往,但我们要相信未来会有清风拂面,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积极心态。
颈联“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以“弹铗”和“枕戈”两个典故分别形容英雄豪杰的境遇以及他们的英勇形象。诗人以此表明,英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磨砺出来的。
尾联“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楚鸩媒”,则表达了诗人自我评价的高尚情操。诗人认为自己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但对那些虚伪的佞臣小人绝不姑息纵容。这是诗人对人格尊严的坚守和对恶行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阅史有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正值文彦博任参知政事时期。
在宋仁宗统治期间,文彦博历经宦海浮沉,历任尚书令、昭文馆大学士等要职。他眼见当时朝政腐败、权臣争斗,心生感慨。此外,北宋时期科考制度的实行使得许多文人涌入官场,文人之间的竞争和权力斗争日益激烈。这种背景下,文彦博通过研读历史,反思历代王朝的兴亡得失,最终写下了这首《阅史有感》。
诗中写道:“虎头城上卧麒麟,何日高飞出乱云。自是人间无天子,四方谁识一丁君。” 这是文彦博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才的期待。一方面,他认为当时国家治理不力,局势混乱;另一方面,他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视,为国家分忧解难。通过这首诗,文彦博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选拔贤能的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