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公安宰黄叔万鲁斋 其二
试推学之功,但自好而始。
设令太聪明,视孝绪余尔。
公安黄令君,少钝壮而锐。
不受青云吞,犹坐黄卷累。
开囊包物初,落笔洒胸次。
锋芒莫敢撄,古剑发新砺。
骎骎进未休,冉冉老将至。
以鲁揭其斋,盖是少时事。
云胡不辄更,无乃有所为。
新收汗马心,蚤作蛰雷计。
音容成老翁,情性复孩稚。
其友曾撙斋,适是参苗裔。
家学世相传,鲁者钝之谓。
生平事事迟,大抵与君似。
虽迟幸勿嫌,正以钝为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尝试学习的效果,始于自我爱好。
即使太过聪明,也不会比得上孝顺的人。
公安县的黄县令,年少时迟钝,成年后才变得敏锐。
不被青云遮望眼,依然因读书而感到疲惫。
开始写作时胸怀澎湃,挥洒自如。
才华横溢无人能敌,如同磨砺新发之光的古剑。
进步没有止境,年龄渐渐老去。
用鲁人称呼自己的书房,这还是年轻时的往事。
为什么没有及时改变?也许是有原因的。
刚刚收获的心得,早早地进行思考和计划。
容貌变成老翁,性格却像个孩子。
他的朋友曾经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刚好是同族的后代。
世代相传的学问,鲁人指的是天资驽钝的人。
一生中每件事都进展缓慢,大概跟你也相似。
虽然慢,希望你不要嫌弃,因为钝也是种福气。
去完善
释义
1. 试推学之功,但自好而始:尝试探究学问的成效,要从自身喜好开始。
2. 设令太聪明,视孝绪余尔:假设一个人过于聪明,把孝道看作剩余的事情。
3. 公安黄令君,少钝壮而锐:公安的黄县令,年轻时愚钝,成年时却变得敏锐。
4. 不受青云吞,犹坐黄卷累:不接受官职的诱惑,仍然坚持读书累积知识。
5. 开囊包物初,落笔洒胸次:打开书本领悟知识之初,下笔写作展示自己的见解。
6. 锋芒莫敢撄,古剑发新砺:不敢触碰他的才华,就像磨新发亮的古剑一样。
7. 骎骎进未休,冉冉老将至:不断提升自己从未停止,时光荏苒,老年即将来临。
8. 以鲁揭其斋,盖是少时事:用“鲁”字来命名他的书斋,大概是他年轻时候的事。
9. 云胡不辄更,无乃有所为:为何不能随时更改,是否因为有所作为的原因?
10. 新收汗马心,蚤作蛰雷计:刚收起战马的心,就开始计划像蛰伏的春雷那样再度奋发。
11. 音容成老翁,情性复孩稚:他的音容相貌已变成老者,性情却又恢复童真。
12. 其友曾撙斋,适是参苗裔:他的朋友曾撙斋,恰好是这个家族的后代。
13. 家学世相传,鲁者钝之谓:家族学识世代相传,“鲁”是对迟钝的称谓。
14. 生平事事迟,大抵与君似:我生平做每件事都慢,大致上与您相似。
15. 虽迟幸勿嫌,正以钝为利:虽然迟缓但请不要嫌弃,这正是以迟钝为利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友人黄叔万勤奋学习的诗。诗人曾丰以黄叔万的成长历程和成就为主线,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对“钝”的理解。
首先,作者通过对比天赋异禀的聪明人和黄叔万的努力,表达了“钝”的力量。虽然黄叔万年少时有迟钝的表现,但他成年后却能奋发向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是因他才识的积累、耐力和毅力的作用。
接着,诗人在赞美黄叔万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他提到黄叔万年纪稍长就勤奋学习,执着于读书,使其才学突飞猛进,表现出了强大的学术素养和实力。
此外,诗人还透过黄叔万的形象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少年时期保持专注,磨砺自己,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黄叔万坚守初心,不懈努力,在老年仍保持着对学问的热忱和激情。这种态度使他对事对人都能保持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性格,使其成为了一个德艺双馨的人物。
结尾处,诗人提到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他与黄叔万有相似的际遇。他认为尽管行动迟缓,但只要能保持谦逊和勤奋,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告诉世人,一个天才型的聪明人不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反而一个充满毅力和耐力的“钝者”有可能实现人生的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公安宰黄叔万鲁斋 其二》,由南宋文人曾丰创作于公元1150年。在这一年,曾丰辞去了吉州通判一职,回到家乡瑞州(今江西高安)担任县令。他的好友黄叔万在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任知县,二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在曾丰写给黄叔万的信中,他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勉励之意,同时也对黄叔万在官场上的廉洁奉公表示了赞赏。这首诗便是其中一封书信的节选。
当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许多官员为了追求名利而贪污腐化,但仍有像黄叔万这样的正直官员坚守道义,为百姓谋福祉。曾丰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这些清廉之士非常敬佩。他在诗中写道:“清风明月两成诗,唤起南人北梦思。”表达了希望更多人能够如黄叔万般廉洁奉公,为国家尽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