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古意六首 其五

标题包含
古意六首 其五
牧牛长得嬉,牧马长得骑。 惟有牧羊苦,奔走脚脱皮。 道人不我惜,令作牧羊儿。 我羊数万头,岂不为渴饥。 食草百步间,寒碧青萋萋。 少许自为足,不慕饱与肥。 羊眠即化石,羊行不跳篱。 竟日卧松下,谁知藉金闺。 紫烟横石室,兄来莫相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放牛的活得自在,放马的擅长骑马。只有放羊的苦哈哈,不停奔跑脚掌磨破皮。道人并不体谅我,让我做个放羊娃。我的羊有好几万头,怎能不为它们的温饱操心?吃草在百步之内,那绿意盎然的草地,显得清凉而美丽。自给自足就够了,不羡慕那些吃饱喝足的羊。羊儿休息时就像化石一样安静,行走时不会跳过篱笆。整天躺在松树下,谁知道它们曾经踏足金闺华贵之地呢?紫烟弥漫在石头搭建的房子里,大哥你不要怀疑它哟。
去完善
释义
牧牛长得嬉:这里指在放牧水牛时,可以在河边嬉戏,生活相对轻松。 牧马长得骑:这句是说在放牧马匹时,可以骑着马,体验骑马的乐趣。 惟有牧羊苦:与其他放牧相比,放养羊群要辛苦得多,需要不停地驱赶和管理。 奔走脚脱皮:形容牧羊人为了赶羊而四处奔波,脚掌都磨破了。 道人不我惜:这里的“道人”是指方一夔的师傅或长辈,他们对我不关心。 令作牧羊儿:让我去做放牧羊群的事。 我羊数万头:这句话说我的羊群有数万头之多。 岂不为渴饥:难道不是因为口渴饥饿的缘故? 食草百步间:羊群在吃草的地方最多走百步的距离。 寒碧青萋萋:描述草地上的绿色植物。 少许自为足:只要有一点食物就可以满足它们的生活需求了。 不慕饱与肥:不需要追求吃得过饱或者养得过肥。 羊眠即化石:羊睡觉时就像变成了一块石头那样安静。 羊行不跳篱:羊群行走时不会跳过围栏。 竟日卧松下:一整天都在松树下休息。 谁知藉金闺:谁能想到我现在是住在豪华的宅子里呢。 紫烟横石室:这句话描绘的是石屋中的香烟缭绕的景象。 兄来莫相疑:如果有朋友来找我,不要怀疑这就是我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牧羊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寄托。“牧牛长得嬉,牧马长得骑。惟有牧羊苦,奔走脚脱皮。”此句诗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比较,突出了牧羊的辛苦。方一夔通过描述牧羊人的日常辛劳,展现了他对基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诗句中,“我羊数万头,岂不为渴饥。食草百步间,寒碧青萋萋。”展现了牧羊人对于羊群的关爱之情,即使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依然对羊群有着深深的责任感。而羊群也仿佛成为了诗人精神寄托的一部分。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羊群的形象特征,传递出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如:“羊眠即化石,羊行不跳篱。”借喻了羊群的温顺、不越雷池的品质。 在诗的最后,方一夔通过描写自己生活在山间松下的情景,表现了他的隐逸之志。同时,他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那些出身高贵的人能够理解他的处境。整首诗寓情于景,言近旨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田园牧羊图,凸显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道德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六首 其五》是明代诗人方一夔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初时期(1368-1644年)。在这个时代,明朝刚刚建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方一夔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学、历史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多地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的命运。 在明初时期,社会虽然相对稳定,但贫富差距仍然严重,许多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明朝初年的政治体制尚不完善,官场腐败现象严重。这些时代背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一夔的思想和创作。 在《古意六首 其五》这首诗中,方一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通过诗歌呼吁人们关注这些问题,期待改革与进步。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