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游塔山
海山鼇骨白如银,况是青山溟涬君。
不见黄泉沽纪酿,但惊红雨落刘坟。
百年尘土锁连骨,一幅功名碑刻文。
欲返断魂呼不醒,归涂宾从醉纷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海山峰的鳌骨洁白如银,更何况是那浩渺青山中的那位贤士。
看不见黄泉下的美酒,却惊讶地看到红色的花瓣飘落在刘家的坟墓上。
百年的尘土封住了英雄们的骨头,只留下一幅记载着他们功绩的石碑。
想唤回逝去的灵魂却无法成功,在归途上宾客们喝得烂醉如泥。
去完善
释义
1. 海山:指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这里借指广大区域或海上仙山。
2. 鼇(áo)骨:鼇指传说中的大龟,相传能负载山海,鼇骨即大龟的骨头,此处借指大的骨头。
3. 银:银色,这里形容骨头白得如同银子一样,表示洁白如玉。
4. 青山:泛指景色美丽的山峰。
5. 溟涬(míng xìng):混沌未开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山水的浩渺无际。
6. 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亦指阴间、地狱。
7. 沽(gū):购买、贩卖。
8. 纪酿:美酒。
9. 刘坟:指汉高祖刘邦之墓。
10. 百年尘土:指时间久远,尘土掩盖了原有的痕迹。
11. 锁:锁住、封锁。
12. 连骨:指历代皇帝陵墓所在的陵区。
13. 功名:指皇帝的功业和名声。
14. 碑刻文:指墓碑上的文字。
15. 断魂:指灵魂破碎,形容极度悲伤的状态。
16. 呼不醒:呼唤无法使死者苏醒。
17. 归涂:返回的路途。
18. 宾从:宾客随从。
19. 醉纷纷:形容醉酒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以海山的鳌骨形容塔山,使读者想像到塔山的雄峻和磅礴气势;又加上“白如银”的修饰,更加突显了塔山的洁白无瑕。次句以“青山溟涬”来形容塔山的苍翠景色,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诗人从视觉的角度描绘塔山的壮丽景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颔联借用了黄泉、红雨等典故,象征墓地的气氛。诗人看到墓地,不禁联想到墓主人在世时的辉煌以及去世后的荒凉,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感慨。
颈联中的“百年尘土锁连骨”表达了对逝者命运的悲哀,感叹人生短暂,终究化为尘土。而“一幅功名碑刻文”则揭示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印记,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
尾联中“欲返断魂呼不醒”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心情,表达了内心的哀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最后两句“归涂宾从醉纷纷”,暗示了诗人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现实世界,却无法摆脱这种悲痛,只能借酒消愁。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生死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游塔山》是南宋诗人方一夔所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节这天游历塔山的所见所感。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时期,南方的宋朝相对较为稳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人生际遇:方一夔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学识渊博,擅长写诗。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曾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故被免职。这首《清明游塔山》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随着金兵南下,中原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很大破坏,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在南方地区得到发展,寺庙建筑成为人们祭祀、游玩的重要场所。塔山上的古塔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遗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