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辛夷刚刚凋谢,小桃树就冒出了嫩芽,在踏青之后的寒食节前。
四季之中最好的便是阳春三月,只有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光让人怀念。
遥远江南水乡一带的吴国,河流连接着大海;汉代皇帝的陵墓,周围草木茂密,连接着天际。
新愁与旧恨令人实在无可奈何,不如到邻居家借宿一醉方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辛夷:又名木莲、玉兰花,此处代指春天到来。
2. 蹋青:清明节前后出游踏青。
3.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禁火扫墓的日子。
4. 四时:一年四季。
5. 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6. 汉陵:指西汉陵墓,这里可理解为古人对故土的寄托。
7. 新愁旧恨:形容生活中的烦恼与忧虑。
8. 邻家瓮底眠:借酒浇愁之意。

去完善
赏析
《三月》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和抒发人生感慨的古诗。诗人以“辛夷才谢小桃发”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阳春三月的美丽景色。接下来,诗人提到“蹋青过后寒食前”,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人们应该珍惜时光,把握青春年华。
“四时最好是三月”是整首诗的主旨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然而,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去不回唯少年”这一令人深思的观点。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好的少年时光将一去不复返,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莫负青春。
接下来,诗人以“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两句,表达了对古人英灵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这里的“吴国”和“汉陵”分别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朝的历史遗迹,象征着古人的智慧和英勇。而“地遥江接海”和“魂断草连天”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历史遗迹的壮观景象,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流转。
最后,诗人以“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结尾,表现了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和彷徨。这里的“新愁旧恨”代表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遗憾,而“邻家瓮底眠”则意味着诗人渴望借助酒的力量来暂时忘却这些烦恼,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月》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晚唐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韩偓经历了由官职显赫到被贬流放的生活起伏。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期望恢复大唐盛世,然而现实却是朝政日益腐败、政治斗争激烈。
在三月这个季节,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春天的气息弥漫四方。韩偓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一美好时光,寄托了自己对繁华盛世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与此同时,他也借此表达对朝政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三月》这首诗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韩偓在时代的沧桑变化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诗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