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朱新仲祠部六月晦日省宿用白乐天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十字为韵 其一
漫郎省中宿,展转良夜徂。
过雨忽催诗,君诗不可无。
夜阑风转高,秋声倒江湖。
前对百尺井,梦中闻辘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不经心的在房间度过一晚,辗转反侧的夜晚已然逝去。雨后清新的气氛催促着我写诗,但我想您的诗篇不能没有我。夜深时分,风声越发响亮,秋天的声音在江湖中回荡。抬头对着百尺水井,仿佛在梦中听见了吊水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漫郎:这里指唐诗人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贞。因其性旷达,喜游山玩水,故称“漫郎”。
2. 省中宿:在官署住宿。
3. 展转:辗转反侧,形容失眠或难以入眠。
4. 良夜:美好的夜晚。
5. 过雨:指下过雨。
6. 催诗:促使写诗。
7. 不可无:不能没有。
8. 夜阑:夜深的时候。
9. 风转高:风势变强。
10.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风声。
11. 倒江湖:形容风吹湖水翻涌的景象。
12. 百尺井:指很深的水井。
13. 梦中:在梦中。
14. 辘轳:古代汲水的用具,由曲柄、直辕、长筒等部分构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共同度过的一个美好夜晚。诗人以“过雨忽催诗,君诗不可无”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在诗人的眼中,这初秋的夜宛如一幅画卷:从“夜阑风转高,秋声倒江湖”展示出秋天来临的气息;“前对百尺井,梦中闻辘轳”则巧妙地描绘出井水的清凉和宁静。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朱新仲祠部六月晦日省宿用白乐天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十字为韵 其一》是南宋词人张扩在公元11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政治氛围相对较为宽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诗人张扩生活在这个时代,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充满热情。他长期任职于朝廷,这使他能够接触到很多上层社会的权贵人士。然而在个人生活中,他却常常感到孤独与困惑,于是寄情于诗歌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首《奉和朱新仲祠部六月晦日省宿用白乐天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十字为韵 其一》是他在一次官署值夜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无波古井水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而以有节秋竹竿为象征,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高洁品质的追求。这首诗既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也是诗人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