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倦夜

标题包含
倦夜
山月斜临帐,山风细拂裳。 萧萧碧烟静,炯炯白间凉。 境寂万缘息,心灰千虑亡。 无端催曙鸟,底事厌宵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谢薖,字子发,号空同先生,南宋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谢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 2. 科举及第:在南宋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间的月亮斜挂在帐篷上,山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在这宁静的夜晚,烟雾笼罩下的树木显得格外清晰,白色的石块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凉爽。周围的环境寂静无声,所有的思绪都平静下来,心中的忧虑也逐渐消失。然而,那些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报晓的鸟叫声却在催促着黎明来临,让人感到对漫长夜晚的厌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帐:原指篷帐,此处借指卧室或卧具。 2. 萧萧:风声。 3. 碧烟:指烟雾、水汽。 4. 炯炯:明亮的样子。 5. 白间:月色与月光之间。 6. 寂:寂静无声。 7. 山月:山间之月。 8. 山风:山间之风。 9. 拂裳:吹拂衣裳。 10. 底事:何事。
去完善
赏析
《倦夜》是南宋诗人谢薖所作的一首描写静谧夜晚的诗词。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山月、山风、碧烟等自然景象,以及心境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深邃的画面。 首先,诗人以“山月斜临帐,山风细拂裳”开篇,通过对月亮和山风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这里的“山月”和“山风”巧妙地传达了夜晚的静谧与和谐,也为接下来的景物描写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诗人继续以“萧萧碧烟静,炯炯白间凉”描绘夜晚的景色。这里,“萧萧”和“炯炯”分别用来形容烟雾的宁静和白间的明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夜晚,感受到自然的清凉与宁静。 而后,作者通过“境寂万缘息,心灰千虑亡”来传达他此刻的心境。“境寂”和“心灰”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宁静的夜晚时,心中的纷扰与忧虑都得到了暂时的平息,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安宁。 最后,诗人以“无端催曙鸟,底事厌宵长”作为结语,揭示了这首诗的主题:厌倦漫长黑夜,期待曙光的到来。这里的“无端”和“底事”表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叹,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期盼。 总之,《倦夜》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独特感受。这首诗歌在表达诗人的心境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丽而静谧的夜晚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倦夜》是宋朝诗人谢薖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前后,正是南宋时期,金国入侵中原,朝廷偏安江南的历史阶段。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谢薖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早年在京为官,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这一时期,他密切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时常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倦夜》正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创作的佳作之一。 此外,当时南宋政权面临内外压力,金国南下侵扰不断,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谢薖的诗作充满了忧虑和无奈,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