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宽广的水域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广阔的天空。
潮水涌来时江面变得昏暗,太阳升起在海边,映照得海面一片鲜红。
两岸是浙江的地界,无数的船只扬帆疾行在风中。
在这景色之外的中原地区,我怀着残存的梦追随归去的鸿雁。
去完善
释义
1. 钱塘江:中国浙江省的一条大江,流经杭州等地,历史上以观潮著称。
2. 极浦:遥远的岸边。
3. 无高树:没有高大的树木。
4. 苍茫:形容景色模糊不清。
5. 日出海门红:太阳从海上升起,使海水呈现红色。
6. 两岸东西浙:钱塘江两岸分为东、西两浙地区。
7. 千帆来去风:众多船只往来,顺风航行。
8. 中原:指中国的主要地域。
9. 山色:山景。
10. 残梦:未做完的梦。
11. 归鸿:回归的大雁。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钱塘江”为题,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抒发了自身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首联通过描写钱塘江的宽广浩渺,展现其磅礴的气势。在诗人的笔下,天空与江水连成一片,彼此交融,营造出一种深沉、壮阔的氛围。次联通过对“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的描绘,展现钱塘江的壮观景色,同时也寓意着国家的兴衰变化,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颔联“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勾勒出钱塘江的繁忙景象,也揭示了江南地区的繁荣与活力。尾联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和遗憾,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钱塘江潮是闻名于世的自然奇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咏叹。而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这首《钱塘江》诗则描绘了江潮壮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江畔景色的欣赏之情。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50年前后。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朝的对峙状态,战争和政治局势紧张。然而,诗歌中所展现出的却是宁静的江畔风光和诗人的悠然心境。这或许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动荡时局时,选择暂时忘却忧虑,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朱继芳作为南宋著名的文人,他的生活际遇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朱继芳在年轻时曾担任过一些低级官职,但未能升迁,于是选择了辞官归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朱继芳虽然生活在战乱年代,但他仍然能够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这也体现了南宋士人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世界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