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时候的人们怀念家乡,因为有离开官场的期望。看看我这飘荡不定的人,总是随着命运的颠簸而改变。生病时想起古人的诗词,秋天的到来让我担忧年华逝去。望着北边的邯郸道路,大概已经没有回家的机会了。
去完善
释义
1. 井邑:泛指城市或乡村居民聚居的地方。
2. 挂冠:古人把官职视为冠,挂冠即辞官的委婉说法。
3. 飘蓬:以蓬草随风飘荡比喻游宦不定、行踪无定的状态。
4. 泛梗:比喻漂泊无定的人。这里与前一句呼应,都用来形容自己的流离失所。
5. 越吟:源自《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越国民众在会稽山上唱歌纪念战死的将士,后来用以表示怀念战死者的悲伤之情。
6. 潘鬓:借指白发。“鬓”是指耳朵两旁的头发,古人认为头发变白是忧愁、伤感的标志。唐代刘禹锡《秋词二首》中有“便催潘鬓换头巾”之句。
7. 邯郸道:指的是由长安通往赵州(今河北邯郸)的一条道路。
8. 无归去期:指不能回乡探亲或者辞官回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德裕在秋天登上郡楼,遥望赞皇山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借代、拟人等,使诗歌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首联“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作者以“昔人”代指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他们怀念着故乡的井邑,期盼着早日回到家乡。这里的“挂冠期”是一个典故,指的是古人辞官回乡的时间。作者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作者用“飘蓬”和“泛梗”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这两个词都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用来形容人的流离失所。作者在这里以此表达自己对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与悲哀。
颈联“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作者通过“越吟”和“潘鬓”两个典故,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情感。“越吟”是指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会稽山唱的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潘鬓”则是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句,描述了他在秋天时感叹岁月流逝,满头白发的心情。作者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因为疾病和身体衰老而倍感忧愁的心情。
尾联“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作者遥指北方的邯郸道路,表示即使自己渴望回归故里,但由于种种原因,恐怕也难以如愿。这里再次强调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之手。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42年,即唐武宗会昌二年,当时李德裕担任浙西观察使。
在这个时期,唐朝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李德裕因正直廉洁,受到朝中权臣的排挤,外放到浙江一带任职。他远离朝廷,对时局感到无奈和痛心。
当时浙江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但其风土人情以及百姓生活状况也让李德裕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在秋日登高之际,当他望见赞皇山,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对故乡的思念,不禁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篇。
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寓含着作者对自己身世的哀愁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充分展示了李德裕卓越的文学才华。
去完善